标签:
荷兰健康文化医疗医患 |
分类: 医路如荷 |
2012年10月初回国休假了两周,和已是住院医师的同学们聊天吃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荷兰和中国的医疗到底有哪些不同?
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较确定:总体确实不同。要细细分析的话,可以有很多话要说。今天想要说的是“等待”。
在国内看病很多时候需要等待,看病难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些大医院想要挂个号需要凌晨就爬起来排队。除了挂号,交费、做检查、取结果,似乎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等上许久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医院场景在荷兰非常少见。大多数医院的一层是餐厅和商店,有时候甚至还有理发沙龙,让我这个中国人充满了陌生感。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在荷兰看病也必须要“等待”。由于诊疗程序要求一般疾病的首诊在家庭医生(相当于国内的社区医院),只有不能够在家庭诊所处理的或急诊患者才能前往医院进行专科治疗。而这其中每个步骤都需要“预约”,因此大病往往需要几周乃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住院治疗”。不过和欧洲其他国家比起来,荷兰的等待时间似乎也并不算最长,另一些欧洲国家民众想要享受公民免费医疗的话,半年一年的等待也是可能的。如果不想等,就得花大价钱前往私人诊疗机构治疗。看病“难”在国内外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最好最专业的医疗服务,这点在国内外是共通的。当荷兰人听说“理论上”在中国想去哪个医院直接去挂号即可时,大多数人都满脸羡慕;因为他们并没有那么多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
在荷兰,如果家庭医生认为疾病需要前往医院治疗,他会向患者推荐能够处理相应疾病的几家医院,患者只能在这些医院中选择。不难想象,大医院专家教授多,因此更多病人会希望前往那些医院治疗,预约等待的时间自然更长。由于荷兰大多数医院的诊疗水平总体比较接近,所以不少患者就会选择相对小一些的医院。
当我们琢磨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的时候,最常听到的答案是“医疗制度”导致的。但制度或许并非回答所有“中国问题”的万金油。
荷兰的面积才是北京的两倍多,但人口只有北京的一半。如果把荷兰(或其他国家)的医疗制度生搬硬套于中国并不能解决我们的困境。但在小范围内尝试革新未尝不是寻找解决方案的良方。目前北京不少医院已参考西方经验逐步推广门诊预约,至于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发表于东方早报: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2/10/20/8811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