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有难舍新闻情

(2023-08-27 10:48:49)
标签:

文化

历史

情感

星座

时尚

分类: 散文

终有难舍新闻情

  

“你也到点了么?”

“是的,我到点了。”

说这话的时候,一阵秋风吹动树梢,有点凉意,也有点惆怅。这是我第一次从老报人嘴里听到“到点”这个词。多好!用到点来形容退休,仿佛岁月会拐一个弯。

不管岁月如何无情,到今年年底,我就要告别绍兴传媒集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告别我一生喜爱的新闻事业,并从此跳出媒体,以社会人的视角来审读这个我曾经为之奋斗过的纸媒,惜别这个曾经为之哭过笑过的记者生涯。

总有一些故事让人难以忘怀,总有一些温暖让人心生感动。22个春夏秋冬,小草在温暖地生长,我也试图让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让新闻甚至我的生活有一定的温度和亮色。

 

为之钟情

 

说实话,我对写作有一种天生的喜爱。起初进了一家企业,在办公室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心思也随之灿烂起来。我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喜欢在工作之余辛勤爬格子,这些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成为我的诗歌散文,成为我的新闻报道。当我家门口的广播响亮地播出我名字的时候,我真是满心喜悦一脸幸福相。

而那时,我只是广播站的通讯员,上世纪九十年初期,我有幸成为《绍兴晚报》的特约记者,感觉离我的梦想近了一步。

能做一名专业记者多好!是的,我有过进本地媒体的机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为了进报社,我不惜与单位领导闹翻,甚至辞职。19975月,我终于考进绍兴日报社,成为绍兴晚报驻新昌记者。

以前当通讯员,写的大都是豆腐干文章,能见报就很开心了。而当一名记者,却不能局限于“小打小闹”。在编辑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迅速进入角色,积极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亮点。晚报做的是民生,记得那一阵子,我经常走街穿巷,逛市场,有时候因为没有找到新闻,心里空落落的,好像白白浪费了时光一样。

我始终记得进报社后写的第一篇稿子,一位叫“笑笑”的女孩被一辆轿车丢在马路边,后来被公路段的一名工人捡到,送到福利院。我也记得1998年采写“新昌张海迪”吴小燕的故事,新昌一位叫杨英明的老师为救一个落水学生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也忘不掉1999年,万丰奥特员工孟小波参与村里救火而烧成重伤,留下残疾…….正是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报道,让我找到了当记者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当时,绍兴晚报在新昌的影响力不是很大,而之前一直没有派驻记者,我是第一个也是当地唯一一个晚报记者。晚报领导思路十分明确,晚报不能只唱赞歌,一定要有“批评报道”,才能让人“刮目相看”,从而提高影响力。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新昌城管职员雇凶砍断店主手指的事,晚报放在头版倒头条,标题很醒目。城管局领导就很不开心,甚至有人指责并威胁我,但有晚报领导的支持,我心存底气,没有退却,该报道的还是作了连续报道。

与许多同事一样,记者的酸甜苦辣我们都有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才让我们的人生显得丰富多彩,与众不同。

 

转身经营

 

20066月,一不溜神我换了个岗位,在双向竞聘中担任了绍兴日报驻新昌记者站站长。与当记者相比,这更是一个具有挑战的岗位,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报纸征订和经营创收。

绍兴晚报的征订难度大,但只要结合形势,摸准订户心理,其实也不难。由于晚报可读性强,拥有一定的读者群,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是晚报的忠实读者。因此,我们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点,巧攻大户,稳定中户,做实散户,特别是大户征订是新昌的特色,比如新昌制药厂一直是我们的订报大户,每年订晚报在500份以上,坚持订阅近二十年,最多的一年订到过1600多份;比如老干部局二十多年如一日,每年为离退休干部订阅晚报;而新和成、万丰奥特、雷迪森大酒店等企业也多次出资向全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送晚报。自从报社组织成立绍兴晚报小记者以来,小记者也是晚报征订的一大群体,记得有一年,新昌城关一所小学小记者征订晚报达到680多份,几乎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

除了发行,还有一定的创收任务。除了承揽一些广告之外,我们从城管局租来8只报亭,并通过招投标承包给人经营。

搞经营不同于写新闻,特别是上门征订报纸,有些人是不喜欢而且不情愿的,因而闭门羹、冷面孔也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找一家单位的新领导,因为原来与这家单位有过合作三年、每年订晚报500份的协议,而这是最后一年。第一次找她,她以为我们去写新闻的,很客气,过后我们提出履行订报协议,她马上就变脸色,且一次一次地推诿,最后在部门领导的调停下,勉强订了一部分。所以,在广告经营、报纸征订中,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其实,只要以诚相待、心存善念,在这样的工作关系中也能结下友谊。

一个设在县城的记者站,虽然小,但也代表报社的整体形象,担负着报社对外联络的使命。做好发行广告,必须要新闻开路,所以我们主动出击,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做好时政新闻报道,抓住热点新闻,做实做大做强,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这个岗位上一晃就是8年,对于执着于文字的我,也是一种别样的经历,别样的人生体验。

 

诗意岁月

 

曾经青春年少,把日子过成诗,把梦想写成诗。那些青葱岁月,我把理想比作诗歌,在人生之路上边歌边行。曾经固执地向往一个美好的职业,但几次都擦肩而过。终于有一天,我还是圆了我的梦,从通讯员成为一名记者,从业余作者成了一名作家。写字也可以养家糊口了,这简直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左手新闻,右手文学,别人看来费脑筋的活,我觉得很幸福。

做温暖的事,写美好的文字。这一直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想不到真的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我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喜欢,空闲时写写散文和诗,自娱自乐,偶尔也在副刊上发点小作品。2006年的时候,《绍兴晚报》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周末“大坊口”版面上为我开设了“听她说她”专栏,用文字尽说女人事,这多好啊!千余字的文章,每周一篇,这是我自己耕作的园地,我得好好经营。这些文章虽然有些娇嫩,有些幼稚,但我努力着,悉心体会女人心事,观察女人世相,看着自己的文字变幻出女人的喜乐,女人的哀愁,女人的爱情,女人的仇恨,当然还有一些与女人有关的男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激扬文字,指点红颜,陶醉于文字王国里,不亦乐乎!

专栏一开将近四年,后来随着“大坊口”版面的取消,专栏也随之消失。但得到了一些读者的喜爱,不少读者给我发短信、打电话,甚至写信,表达了对这个栏目的喜爱之情。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感动。专栏虽小,但每周一期,也殊非易事。正是读者的喜爱和鼓励,使我坚持并不断挖掘,同时也有了出书的想法,2009年,《女人有味》文集的正式出版。

2013年,在晚报领导的支持下,《鉴湖月》副刊又为我开设了“生活大爆炸”专栏,同样是专栏,而这个栏目就散得开,写得自在,吃穿住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提笔而写,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写作,每周周六,我固定半天时间在家写作,状态极佳,心情舒畅,那是一段美好而温暖的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这个专栏同样写了四年,后来还出版了《许我一段光阴》、《那一段繁花如锦的相遇》两本书。

 如果说新闻是饭,那么文学就是一道精美的点心。在活色生香的副刊中,我愿意调制一道可口的点心,让人心存向往,口有余香。永远在路上的新闻和温暖快乐的文学 ,我是兼而得之,这一辈子我觉得我是值了。

 

苦乐记者

 

痛并快乐着。这是记者的真实写照,对于驻站记者而言,更是体味至深。驻站记者远离报社大本营,单枪匹马作战,很少有指派性的采访任务,都得自己找题材。我初进报社时,记者发行站是由发行部分管的,写稿与发行两手抓;后来归口晚报编辑部管理,在写稿上顺了很多。前几年报社成立了区域平台中心,各记者发行站改为分社,驻站记者由区域平台统一报题发稿,联系紧密,如今媒体融合后,在地方新闻部的统领下,驻站记者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不管机构设置如何变化,作为一名驻站者,其使命和责任是一样的。20多年的媒体工作,20多年的记者生涯,收获还是很大的,尽管一路过来,坎坎坷坷,酸甜苦辣,有开心也有失落。新昌是绍兴的“边疆”,在上三高速未开通的时候,去绍兴开会,当天都回不来的。而那时,每个月8日都有一个固定的驻站记者会议,各地记者聚集一起,听领导谈版面及下阶段报道重点等等。同样我们去乡下采访,由于交通不便,有时候也会在乡下住下来进行采访,也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记者是一个痛并快乐着、忙碌却也充实着的职业。是的,身为记者的我们经常在路上,我们有很多机会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真实,体会常人很难体会到的艰难与感动。当然,我们也被社会需要着,通过我们去挖掘新闻,传播新闻,弘扬社会正能量,这是一种快乐的忙碌,是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我有幸选对了职业,选对了单位,使我一路走来,有理想有向往,我也为自己感动。当然,除了感动还有感谢,感谢历任绍兴日报社领导的支持,感谢绍兴传媒集团这个温暖的大集体。

终有万般不舍,我还是要告别这个舞台,告别我和我的单位,我和我的同事。愿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向阳而生,花开如锦!

 2019.10.20


 发表于《绍兴报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