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青春韵味的梦之天空
(2023-08-26 15:25:48)
标签:
时评文化情感娱乐 |
分类: 散文 |
——读潘丽萍组诗《青春之梦》
潘丽萍我没谋过面,手捧刊有她《青春之梦》的校样稿,我感到拟这篇文字委实有些棘手。但付印在即,虽勉为其难,也只得勉力为之了。
第一次听到潘丽萍这名字还是在杭州读书期间。有一次我和汪宛夫在绍兴沈贻炜先生寓所,听沈先生提到她,言谈中对她的诗作肯定有加。及至我毕业,在业余给《天姥山》杂志诗栏目看稿子时,才第一次接触她的诗。在她的《往事如鱼》(载《天姥山》1992·5)中,有一首《一只风筝》我印象很深。诗很短,却颇能反映她的创作特点。她这样写道:"晴空里/有一只风筝/飘飘荡荡/悠然而上/带着微笑/充满希翼";换一节:"晴空里/有一只风筝/摇摇晃晃/飘然而下/带着落寞/";紧接着:"晴空里/有一只风筝/
“寂寞是诗,忧伤是诗,诗是心灵的绿荫;真诚是诗,友情是诗,诗是生活的镜子”。潘丽萍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面前这六朵小花组成的《青春之梦》我想她是认真编织的。她好象失去了什么,她在寻觅:“深深的秋之韵里/一些浅浅的,淡淡的/泪痕,似乎还留着/曾经的诺言”(《诺言》);她在追怀:“这是我们初次相遇的地方/青藤为我们缠绕/夏虫为我们高歌/这空中弥漫的芬芳/是彼此心灵深处迸发的/花香”。(《相逢在雨巷》);她的忧伤是有节制的(《爱的誓言》),她的梦境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美丽的梦境》)。反映了一个成熟女性真实的、绚丽多彩的内心世界,再看看这样的句子“那一天有风”,“那一天有云”,“那一天花开了/那一天树绿了/在这深深的春日里/睡莲醒来了”(《那一天》)。老实说,对长期跋涉、研读在大量中外现代诗实验诗的人来说其感觉不亚于一个喝惯浓茶咖啡的人突然喝上一口清冽的甘泉。这就是潘丽萍的成功之处。她是用这样轻巧的结构,小心地选择着那些最能表达她内心的词汇和意境,用风行水上的韵律,为我们营造着她那充满青春韵味的梦之天空。
冰心在《文艺丛谈(二)》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论述,她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充满了‘真’”。这段话有助于我们从正面认识潘丽萍诗的可取之处而不致于由于阅读习惯产生的误解使其湮没在流行的汪国真、席慕容诗的“洪流”中。
当然,潘丽萍诗的不足是显然的,比如视野狭隘些,所反映的生活层面浅一些等等,使作品的内涵显得单薄。我觉得潘丽萍多读些当今诗坛的现代诗并着重关注小安、千叶、杨如雪、荣荣等女诗人的作品是有裨益的。
完善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拓展。这就是我读了《青春之梦》后最后要对潘丽萍说的话。
1992.10.15于跌水桥大学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