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021-02-21 21:52:14)
标签:

城市生活

雕塑艺术

静安雕塑公园

革命历史纪念地

分类: 旅游文化

二、“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作品

13、水果

作者:然娜·卡迪罗娃(乌克兰)。年份:2020。尺寸:Φ100-300厘米,3件。材质:水泥,铁,玻璃,LED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在这个系列中,然娜·卡迪罗娃再次运用了她的标志性材料玻璃呈现了一个被分割为不同部分的整体,这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为城市建筑中随处可见的窗户,不仅赋予了作品社会形式的审美观念,而且在艺术形态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平衡,作者以此作为一个线索和隐喻,使大众再度审视与思考城市空间的构成,以及城市与社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14、永恒之门

作者:胡安·盖瑞扎博(西班牙)。年份:2017。尺寸: H950×190×190厘米。材质:不锈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西方建筑是不同风格的直系继承,是对前一种风格的革命。中国建筑在过去的4000年中只有外形上的改变,而其本质从未改变。这就是盖瑞扎博着迷于中国建筑的不可思议的稳定性。作品再现了许多盖瑞扎博研究过的有中国建筑元素的线条。每个元素都有着自己的伟大之处,不仅是在它们各目的时代。比如,台阶象征着发展。18层的台阶遵循了很多建筑中都会存在的规律:台阶的数量为9的倍数。具有传统风格线条的“门”象征着对世界和未来开放的同时,不忘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进行关于遥远和比邻,怀念和缺失的永恒对话,这一直是由胡安创作的雕塑符号,也是他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作品以重塑艺术品对话的方式,解读人类共同体命运关联,绵延艺术空间。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15、世界之树

作者:植松琢麿(日本)。年份:2019。尺寸:H315×130×100.5厘米。材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木头、水彩、不锈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自然世界,在其持久的动态转换状态下,各种物质之间充满了产生新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潜力。对艺术家来说,结果不是最终状态,而是它们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和一种不断变形的新生命形式。艺术家以物质与生命相联系为主题,巧妙地将丰富的材料组合成装置,揭示将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无形纽带的形象,以持续和流畅的方式向未来表达新世界的演变和扩展。艺术家以极具个人特征的雕塑语言,对空间进行了再度审视和描述。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16、城市创变者

作者:大卫·汉德(加拿大)。材质:回收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作品沿袭了艺术家一以置之的创作理念,即将人们眼中即将失去用处的垃圾,结合生命与四季周期的变化、重新赋予它们生命。作品中的“双手”,象征真实而非虚拟的世界。它们是向劳动(无论是手工劳动还是机械劳动)的致敬也是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也在审视自然世界的美丽、神奇与魔力。艺术家透过作品描绘大自然的奇幻典妙,提醒人们在“城市创变”中应该注重维护大自然的生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17、空气

作者:马特·霍普(英国)。年份:2020年。尺寸:H360×420×360厘米。材质:不锈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气”是一系列大型户外作品,由相互连接、合并的球形金属体组成。作品的形态来源于时刻呼吸的空气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氮气和氟氯化碳,该装置模型以最好的方式呈现了这些平时肉眼看不见的空气分子。

从视觉观感上,这些分子就像碰撞的气泡或失控的行星体。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公众可通过每个球状体的入口进入其内部空间。球状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隔绝外界声音和外界环境的,日光从无数个均匀分布在其表面的孔中进入,使墙上出现数百个圆形光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光线的变化,光点的位置和强度也会改变。不论在装置内部的哪一面,都能看到这些变化,仿佛像是透过窗户向外观看。网格状的表面充当着几何过滤器,向你重新展现刚刚离开的外部世界。

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探讨一个科学真理,即对公共领域装置模型的再语境化,以一种重塑事物的观察角度和态度的方式,让我们对空间环境加以不同的审视。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现场互动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18、自由之外

作者:蔡磊(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400×210×150厘米。材质:不锈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在“毛坯房”架上系列作品中引发公共空间雕塑,把一个压缩后的空间放到另一个相对完整空间的过程,去讨论所谓雕塑之于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作品融入自然并借景,实在空间被压缩提炼后,视觉空间反而增强,使日常被惯性认知忽视的空间与时间被观者真正注意。作品作为蔡磊具代表性的“去”雕塑性的态度,以牺牲体积与空间感为代价,把表面质感作为一种语言尽量发挥到极致,是艺术家将日常与生活有关的物,通过真实材料的再造、立体与平面之间的转换、空间关系与实用逻辑的改变,呈现装置化的雕塑。同时,利用视觉错觉改变人的观看体验,无论是作为一个观看的对象,还是一个参与性的实践,都凸显了空间内部的情境性和在场感。在带有公共生活意味的展览空间中也更具多义的指向性,从而将空间重塑带来新的尝试和意义。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19、空心体

作者:胡庆雁(中国)。年份:2019年。尺寸:H452×86×80厘米,H328×76×72厘米,H323×85×70厘米。材质:钢、空气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作为年轻艺术家,胡庆雁擅长使用不同的材料创作,例如大理石、木头、泥巴以及帆布和纸制品。尽管如此,他没有拘泥于材料本身,而是尝试发掘不同媒介更多的可能性和极限。作品艺术形态呈现为将节节尺寸各异的钢质变径接头拼接并焊封成顶部透着气孔的空心物。这一个个空空如也随机形成的螺旋形态的容器没有肉体,也没有内容,只是一幅幅呆立在那里的躯壳。胡庆雁对形态、媒介以及再现不新进行着探索,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又超越观念和制作过程本身,这些不同于传统认知的雕塑和使用雕型语言进行的独特的创作实品散出朴素而极具张力的气韵,在推进艺术家个人实践的同时,也启迪着观者对惯常的反思以及周遭的认知。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080'S星期二

作者:李季(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240×345×20厘米。材质:木、树脂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艺术家将幼时记忆呈现为艺术思考的作品,将小时候放学的期待,冲回家在电视机前等待动画片的开播融入作品形态。那属于80后的集体记忆中每周二放学后电视的信号检修,动画片成了色彩构成的检修信号图。如今数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新起,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只会让选择成为难题。而那种原先最单纯的期待即成为了属于那一代人独有的城市记忆。李季试图借助装置艺术这一媒介,引导观众介入作品内涵,以更具象的形式向观众注释艺术性内涵。审美经验的传递,其自身所具有的神秘性与科学性也不断启示着艺术家将某种理性的逻辑美学融合到感性的艺术创作中。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点击图片中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当年热播的《奥特曼》《美少女战士》《阿童木》《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1、想要做点什么,而又什么都不想做

作者:郝经芳&王令杰(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80×150×150厘米。材质:综合材质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时间有时流逝得缓慢而艰难,而物质无法带给我们任何安慰。一个水雾的烟圈,从这里出发,上升到空中,与风一起,与云一起,以我们无法精捉的方式,消散在这个宇宙中——作品展现了两位艺术家,关注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通过材料科学及工程学中的素材和机制,持续探索人类认知、情感和物理世界的联系。他们以对光学元件、热敏材料、机械设计等实践手段的深入研究和运用,便光、重力、时间等自然元素成为主要创作材料。两位艺术家的实践在过程中逐渐消解机械与科技的重要性,从感性层面更新观者的个人体验。认为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而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这就为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在其作品中,对自然的关注无处不在,艺术家似是试图在本身并不存在情感意义的物理现象中揭示出物质世界所蕴含的美学显现。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2、通往回忆的大门

作者:佐伊·瓦希尔(法国)。材质:铜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艺术家使用了两个象征着“门”的大型框架,通过框架的设置赋予了空间不同的感觉。第一个框架平衡在一块被放大的砖块上,砖块来自“斯文里”里弄。在第二个框架上,艺术家放置了两个垂直的砖块:一块上面刻着“(unBalance”(“(不)平衡”)一词,面对着另一块砖块,上面刻着“(rurban”(“(城)乡”)一词,来表达城市的变化。架构了城市中历史、当下、未来的“无界”时空的会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3、嚯!祛病

作者:李枫(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260×194×122厘米。材质:玻璃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作品《嚯!祛病》采用了西汉名将“霍去病”作为谐音来引发灵感,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怪异闻,应用到现实生活的形态里,整体造型充满童趣诙谐,为一个孩子做着如同佛教的驱鬼动作坐在众多“小鬼”身上,意指着对厄运和灾难的有效控制,也暗示若在这次的疫情降临的特殊时期中,我们都如同霍去病一样注重方略,最终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4、自我介绍

作者:应涛(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137×160×55厘米,H19×55×55厘米。材质:木、水泥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作品来自于一次相互依赖的现场互动与自我审视——2020的疫情将我们看似有序的生活节奏打乱重组,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无一不受其冲击。艺术的创作、关注、消费等也正在被重新排列组合,艺术创作在暂时流失部分旁观者的当下,该如何得以顺利进行下去成为艺术家思考的核心。在当代公共艺术中,观众作为艺术的见证者,已然成为艺术作品呈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创作与观众介入之间的秩序,更像是不可预知的、情感与欲望混合的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很幸运,艺术是“民主”的;也很不幸,艺术是“民主”的。该如何发声,又该如何保持沉默?年轻的作者以积极的态度融入社会大环境,并从一个新青年的角度提出对世界的疑虑和认知。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5、碎影

作者:欧阳苏龙(中国)。年份:2018年。尺寸:H100×200×60厘米。材质:铸铜、喷漆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作品以空间的缝隙作为线素,由光的形状到影,再到以光作为造型元素来切割一个个虚无空间,成为呈现人与人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着的虚空间。当作者用雕塑语言去勾勒那部分我们暂时没有关注到的虚空间之时,在雕与塑,增和减的交替中,从塑造形体的结构本身到展现空间和时间的参与,进而影响到观者对虚实空间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作者用雕塑这一有形的艺术媒介,展示其对于空间、光影、正负、有无之间,人与人、物与物关系的思考,作品在摩登、简约、现代感十足的表象之下所传达的哲学思考,让观者看到这世间万物恰是阴与阳、无与有、虚与实的共同体,这种力量与深度,对于当下略显急功近利的社会生活,不停歇地追逐着输赢得失等价值诉求的我们,恰是一次适时的提醒与叩心的内省。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6、左耳进右耳出No.4

作者:胡庆雁(中国)。年份:2017年。尺寸:H206×342×200厘米。材质:碳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整个雕塑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碳钢弯头以口径吻合的原则随机拼接焊接而成。这个看起来像抽象雕塑的东西是一个错综复杂甚至有些凌乱的管道。它是生活中四通八达的通道系统甚至社会中抽象系统的截取和再现。所以它是封闭系统的切片和局部,让隔离于我们的隐藏通道和空间呈现出来。艺术家的严肃表达,与期待当代艺术与公众距离越来越贴近相关。正如《左耳进右耳出》那样,社会的公共形态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是什么主导着这种问题,破解之法又在哪儿,则是艺术家试图启发观者思考雕塑的潜在含义——雕型不止于外部和表象,外表之下的那些内部不可视但却存在着的“塑形”也同样关键。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这里是中共中央组织部遗址(成都北路741弄“丽云坊”54号)

1928年至1931年恽代英、陈潭秋等先后在这里居住,组织部部长周恩来在此办公。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7、地球之音

作者:郝经芳&王令杰(中国)。年份:2019-2020年。尺寸:H30×210×210厘米。材质:唱片、墨水、花岗岩、机电设备

在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独自随着时间前行。一切是那么的安静和寂寥。我们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我们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我们发出自己的问候和歌声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来拓宽对自己想象的边界。这个想象不再是个体脑海中的片刻浪花,而更像是川流汇集的海洋,水流在时间中循环,波涛在空间中绵延地传递到视线所不及的远方——作品以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呈现形式诗意而生动地演绎着生命的轮回,是近年来以装置为核心媒介的创作者郝经芳、王令杰的艺术实践结果。通过运用材料科学及工程学原理创作的作品呈现了对认知、情感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传达了一种交织着理性与感性色彩的形而上的思考。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8、种子基建站

作者:童昆鸟(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350×400×400厘米。材质:金属、不锈钢

看起来童昆鸟是破烂王,其实他是造物主。将从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物品进行重新的嫁接,有机的、无机的、废弃的、新购的、静止的、发声的、完整的、残缺的……它们被艺术家以天马行空的思路混搭在一起,组成富有个性的怪诞而幽默的“超级玩具”——平衡鸟,用工业材料焊接的大鸟,展翅3米宽重达半吨,依靠喙端0.5厘米的面积与一根铁柱相连,没有任何粘连,仅依靠重力平衡的关系在空中旋转与滞留。全凭着重力达到了平衡,危险又安全——用来表达作者的思考:没有焊接点的鸟是自由的;必须有一个支点的它们却是受困的。在这只看似随时会失控的钢铁生物上摆动,就像是在驯服或安抚运兽一般,眼前失衡却合理的结构带来观者心理上的紧张与矛盾。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9、无回响

作者:张鼎(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230.6×220×180厘米。材质:不锈钢、铝合金、电机、镜面、油漆

张鼎的装管作品常围绕若感官与意志的强度,建构起一个个充满对抗性的场景。无论是木头、发泡剂或是钢铁,装置其间对于材质的运用成为艺术家控制物化的重心。这件作品表现为露天现场立起的一块三面翻转的广告牌,上面写的中英双语V字对称的文字与车流不息的城市相互映村,直接用“无回响”三个文字表现出一个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动作。这也是张鼎第一次在作品中直接使用自己的文字,也是艺术家对目前现状的直接表达。他的作品现场模拟了在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异过程,构建了有态度和力量感的艺术现场。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30、四向

作者:理查德·朗(英国)。年份:2014年。尺寸H58×490×498厘米。材质:德拉博尔石板

艺术家的作品是其生活于世界的自画像,是他通过行走对世界的参与,也是他的能量与自然材料和力量相互作用的成果。他的作品中存在着两重性:远游他乡和植根故乡,作品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意象上形成对世界的观感,这些几何形石头有着深刻的、史诗般的经典意义,如风、宁静、瞬息和变化,这些都赋予了它们力量,始终流露出原始而神秘的气息,它记录看作者的所到之处,也记录着人类来自哪里,如此不增不减,不取不予的方式,使作品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亦透出无常与轮回之意,以此完成人类对空间、环境、观察与重塑的想象和意义,简单、安静、持久、充满力量。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31、魔·方1

作者:王志东(中国)。主要花材:兰花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作品通过将装置艺术与海派花艺相结合的方式,将魔方衍生成为若干个立方体结构,突破其原有的转动程序,运用敏锐的空间想象力,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跨界展现形式,使作品契合“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变革在这片沃土上碰撞着、绽放着的繁荣景象。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三、“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延伸展区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1、艾米莉亚1、朱利安、雅斯敏

作者:朱利安·奥培(英国)。年份:2019年。尺寸:H240×120×30厘米/件。材质:LED装置

延伸展区地点:凤阳路石门二路绿地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作品是艺术家标志式的、以“行走的人”为创作对象的代表之作。以人物像为创作形式为主,人们生活中那些“行走”的动作,被作者认为是人最自然、最常见的动作,体现出不同的心情和颜色。但艺术家并不是抱着写实的心态,而是以概念先行,将它们视为一种隐射环境的符号,这些作品颜色——无论是明亮的蓝,鲜艳的红,嫩草的绿,还是高耸大楼的烟灰和白,都很难看到艺术家感情的注入。“在公共环境中,人如何参与进去?”以此为思考原点。和其他代表性作品一样,朱利安的作品在公共场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其展览的形式也开始多变起来。有趣的是,奥培完全不是技术控。他将这种动态称为“动的绘画”。其创作不囿于绘画和雕塑的传统艺术,他在绘画和雕塑中综合运用了声光和计算机动画等手段,将这些新的材料与他的绘画组合到了一起。“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2/\

作者:小龙花(中国)。年份:2020年。尺寸:H200厘米。材质:木头

延伸展区地点: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

/\》是小龙花自2018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一撇一捺象形地表现了人以及屋顶的基本形态,在这人形建筑的构造中投射着不同人物的日常,表达存于精神性空间的自给自足。和其他新一代的艺术家一样,对小龙花来说,创作过程中的趣味性非常重要,而作为上海本土艺术家,带有强烈地域特质的元素都在不经意间成为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源,作品《/\》也正是如此。作品可以从多角度观看,在这人形的建筑里包含了一台可以链接宇宙的电脑、一本手工艺术书、一张放置着静物的桌板,这些艺术积木构成了一个能够自我发掘、自我学习和自我娱乐的、充满可能性的空间体,体现了当下新青年对于艺术空间重塑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3、和谐

作者:艾迪·帕斑多诺(印度尼西亚)。年份:2020年。尺寸:H650×400×400厘米。材质:老汽车、铁丝、植物

延伸展区地点:吴江路步行街广场

作品一如既往地展现艾迪·帕斑多诺的“艺术力”:“我希望让我的艺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出来。对那些看到它的人来说,它应该是有趣的、甚至是蠢萌的。”当或谐谑、或幽默、或优美、或天真的形态展现在眼前,人们可以体会到隐藏在平凡生活里的奇迹,及一丝丝的艺术的天真和破界。在这“重塑”想象力的过程中,也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生活的刻板想象,艺术让心灵重获自由。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4、生活在喜悦的人生里

作者:艾迪·帕斑多诺(印度尼西亚)。年份:2020年。尺寸:H350×650×200厘米。材质:摩托车、金属板、不锈钢

延伸展区地点:丰盛里(茂名北路近南京西路)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二】

本博文照片来源于20201114日上午现场参观拍摄所得,部分文字来源于现场二维码扫描。

下集预告: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花·艺空间》专题展。更多精彩,敬请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