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之一】

标签:
静安雕塑公园雕塑艺术城市生活 |
分类: 旅游文化 |
“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于2020年9月26日至12月31日在静安雕塑公园展出。
一、静安雕塑公园出入口
1.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1号门
巨型风向车(Girouette
世界级艺术大师、法国雕塑家菲利普•伊其理(Philippe
雕塑城市,执着开拓的十年
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是国际化的高端公共艺术盛会。自2010年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先后成功举办五届,“JISP”已成为中国和上海知名的公共艺术文化品牌。历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将国际顶尖作品引入中国,使中国公共艺术家和作品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交流,更能充分展现国际静安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艺术活动,使静安雕塑公园成为世界优秀雕塑作品展示的平台,中国优秀雕塑家才华展示的平台和探索未来雕艺术发展方向的平台。
十年来,从“城市幻想”、“城市之光”、“城市家园”、“城市创变”到“城市无界”,历届展览以静安雕塑公园为主舞台,将众多世界级艺术家领衔的优秀作品引入上海,与公园优美的环境完美融合,演绎世界公共艺术风采,受到各方瞩目与好评,引领上海公共空间艺术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空间重型,再续辉煌
新一届雕塑展将“空间重塑”作为主题,以人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为出发点,将生态、艺术元素整合,植入商业、休憩、教育等各类公共空间。展览将延伸至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吴江路步行街广场、恒隆广场、丰盛里等热闹的商业区,让公共艺术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10国29位艺术家55件作品闪耀金秋
本届展览展品为33组、55件,共29位艺术家参展,跨越国别10个国家。其中国外艺术家13位,国内艺术家16位。
展览期间,同步举办“上海静安国际公共艺术论坛”。与此同时,还有8场不同形式的精彩活动,邀请公众参与。
2.北京西路大田路口2号门
天使•荣龟(Flying
《天使•荣龟(Flying
火焰(Red Beacon)
《火焰(RedBeacon)》,(尺寸:900×5060×1960cm),是比利时观念艺术家阿纳·奎兹(Arne Quinze)考察了静安雕塑公园的长廊后,获得灵感,用大量环保回收材料实地创作完成的作品。这件大型朴素的装置无疑蕴涵了双重意义,既创造了一件类似扩张性的雕塑,又营造了一个近乎外星世界的奇异的公共空间。其造型仿佛遭受龙卷风的侵袭,充满脆弱感和运动感,但这种暂时的装置仍散发出令人惊异的思想内涵,在任何氛围中都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气氛。为忙于工作后休闲的人们提供一处庇护所,“一个冥想之地,和平之所”,充分再现“雕塑代表运动的瞬间”的美学观念和内涵。
3.山海关路成都北路口3号门
通向未来
《通向未来》又称“通天塔”,比利时艺术家威姆·德沃伊(Wim Delvoye)创作,“2012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时安装在雕塑公园东大门前,剔透玲珑与南北高架路(成都北路)相映成辉。意在暗示人类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通融的必要性。这件作品也许会被误认为是座建筑物,因为它具有完整的建筑形态,而实际上它只是一件呈封闭形的优雅、精美的装饰雕塑作品。这件作品从整体到细部都渗透着多种建筑元素的融合,让今天的人们在现代建筑群的包围中依稀回到了古代,而这件令人赞美的艺术作品却是由当代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
二、“空间重塑”——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作品
1、假山石176#
作者:展望(中国)。年份:2020。尺寸:H167×221×106厘米。材质:不锈钢
展望的代表作“假山石”其原型全部来自于天然的石头,经过高难度的手工锻造而成。假山石,是宋代以来中国文人热衷的人造景观。对古代人造景观再度创作,并使其意义再度发生改变,是艺术家展望艺术创作的思想核心。假山石本是自然之物,被挪入古典园林之后就成了人造的景观。而用不锈钢手工拓下石头纹理再焊接抛光之后,不锈钢属性再次改变了假山石的意义。自然物到人造景观之间只有一层语义转换,但当它本身的材质不再是石头而是不锈钢的时候,石头作为自然的象征物,古典园林最终成为令人怀念但回不去的古典闲适和审美情境。不锈钢是工业生产的产物和原材料,主要被用于制造精确、不容置疑的产品,当它被用来制作假山石,现代大都市便从这个不锈钢假山石中获得了与自然的生活方式行愈远的警醒。
2、向内坍塌的立方体
作者:埃沃特·希尔格曼(德国)。年份:2020。尺寸:H180×180×180厘米。材质:不锈钢
作品为艺术家孜孜以求的“雷击”“爆炸”的艺术形态表达,是艺术家惯常使用的雕塑语言。那些原型都是不锈钢板焊接而成的立方体或链体的集装箱样式,规模有大有小,代表着他所迷恋的“伪造的空气”。无论多大的不锈钢“集装箱”都会被他“抽取”掉内部的空气——这里所说的“抽取”,其实是借助外部的工具和力量敲打成型,造成被雷击的效果,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埃沃特·希尔格曼更喜欢别人形容他的作品状态为“内爆”,而他也在其中享受操控者的自由和快乐,看着无比巨大的钢铁尤物随着自己的想象慢慢变形,他认为对他来说,爆炸代表能量向内螺旋到达核心的物质的奥秘,它能创造出极致之美。
3、染色体结合范例和显微科学
作者:劳瑞斯·切科尼(意大利)。年份:2013。尺寸:H45×90×60厘米;H50×90×75厘米;H48×78×230厘米。材质:自产焊接钢模
在这个作品里,艺术家继续试图探求自然的结构。他着迷于将所有的东西都归到单一结构的相同平面上,当物理对象被推挤到观念领域时,就进入了一种更加抽象和诗意的境界。作品中的物理现象成为了一种环境的光学和情感表达。自然系统被变现成了一种多层次的语义关系。因为他的作品更倾向于看到的和经历过的相反方向对话,人们称之为“视觉诗歌”。这种跨学科装置的出现为他赢得了广泛的禁誉。作品给人的感觉既不是对某类植物的生动模仿,也并非突显工业化的金属森林,而是徘徊在自然与人工之间,模糊了平淡无奇与戏剧性的边界,使矛盾的双方保持干丝万缕的联系。他以对事物的“”重塑,来诠释我们周围的一切。令我们,即便不能看到,也应该意识到,总有一些在我们身边或生长或生活的事物
4、青春粉丝俱乐部(巨怪)
作者:金氏彻平(日本)。尺寸:H310×200×65厘米。材质:铸铜、金箔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金氏彻平将一些为观众所熟知的材料如杂志剪报、塑胶产品和木材等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至今都无法定义的的塑料艺术形式。
作为《青春粉丝俱乐部》系列中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件,这尊高约3米的金色雕像的“身体”是《星球大战》中富于力量的忠诚勇士——楚巴卡,他的正面被难以计数的头发完全覆盖,以夸张的手法象征着千万青春粉丝的簇拥。金氏彻平的作品代表了更复杂地、更具挑拨性的、带着质疑当代艺术意味的核心趋势。
5、I #10、I #12、I #13
作者:尉洪磊(中国)。年份:2019。尺寸:H203×160×60厘米;H196×116×29厘米;H200×85×34厘米。材质:铸铜、鲜花
以纯指示性的文字或符号来描绘或图示艺术作品,在尉洪磊的创作中并不鲜见——他有关头像及身体的创作可以追溯至2016年——将此种方式沿用至对展览样貌的讲述,也符合他一贯的逻辑,对他而言,与物质层面的现实相对的并非思考层面的观念,而是抽象。抽象首先是认知层面的,即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以及我们要如何描述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观众,也包括艺术家自己。抽象在尉洪磊这里对应的并非具体,而是一种仍然可称之为现实的形象或视觉,一种基于人、基于身体本身的对现实的观看,进而在创作中将所见所感现实化的图像生产。艺术家感兴趣的是所有可感事物以及文字作为一种思考形式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呈现在艺术家与作品的视觉形式和名称两者之间进行创造式的跳跃,而结果是这些作品以一种隐士风格呈现在观众面前。
6、彩虹5#、6#、7#、20#
作者:谭勋(中国)。年份:2017。尺寸:H150-400厘米。材质:彩钢板
谭勋的“彩虹”系列围绕一块彩钢板的故事展开。在飞速变迁的中社会大环境下,临时建筑材料“彩钢板”被广泛应用。2017年末,艺术家谭勋利用其工作室拆除下的彩钢板,创造性地制作了第一件以其为材料的“彩钢石”作品,命名《彩虹》。此后,艺术家以“彩钢板”为线索调研了中国各线城市的发展与生存现状,并将其延伸为个更加庞大的《彩虹中国计划》 ,数十块“彩钢石”以当代艺术的姿态穿行于中国各大城市之中。该作品既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物证,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精神纪念碑。《彩虹》系列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形式与外观,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这样的作品其实是现实主义的。谭勋的作品看似极简,但不是极简主义的冷静、理性的思维方式,他感性而又不偏激,是介入现实之后对人性的报以关怀,为当代雕型拓展艺术本体的边界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7、同ZHOU共济
作者:艺术共和(中国)。年份:2020。尺寸:定制。材质:综合材料
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急速传播,改变了地球村上每一位居民的生活。
《同舟共济》是一支由五艘船只组成的水上方队,如神话中的“诺亚方舟”描述的那般,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于其中,携手并进。但与传说中的故事版本不同的是,这一次,每一位地球村村民都戴上了口罩。
艺术家团队希望用这种表现手法,来纪念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印记;同时将训诫意味融入其中,提醒人类需要记住:只有怀着敬畏之心,与万物为邻,在自然中和谐共处,才能守护这颗蓝色星球的勃勃生机。
8、月亮湾
作者:梁绍基(中国)。年份:2020。尺寸:H350厘米,Φ200厘米。材质:不锈钢
30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媒体与行为的探索之中。他的作品使人对生活、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有了新的启悟。此次参展作品《月亮湾》以排油烟管为形进行创作,暗喻净化空气的无机工业材料转化为有机生命体,融于大自然。
9、银色曼波
作者:方二&孟瑾(中国)。年份:2018。尺寸:H260厘米,Φ78厘米。材质:不锈钢、水泥、重力感应声音系统
银色曼波是一组声音装置作品。这型似不倒弱的银色充气装置透过观众去推晃,音域会因倾倒的程度而产生改变。艺术家长期关注城市变化的题材,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影像,也记录下很多都市噪音:拆迁时齿轮的悲鸣,马达的运转,以及穿梭在城市中挥之不去的轰哗,以记录这座快速变迁的庞大机器生命体。而银色曼波这组作品正是城市变化的缩影,声音整理之后,放在不同的柱子里,当人们经过摇晃或到在柱体上倾听,都能得到不同感受的体验,将身体的感知带入作品其中,试图还原抽象的建筑体和超现实之间的梦幻色彩,呈现出一种不完整的观察,从而营造出诗意的美感,城市的变化有时候太快了,记忆是人类的一种本性,每当这个时候就想留下一点什么,这件转置中的声音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记忆存储器。
现场互动
10、会说话的树
作者: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喀麦隆)。年份:2020。尺寸:H900厘米,Φ300厘米。材质:塑料容器、铁、水泥
作品以生活中日用的塑料容器,构建状如生命之树的艺术品,隐喻文化的变迁和新审美的出现,强调形式的突变和多样,而内在的生命力持久永恒。艺术家一直以个体表达探索世界和人类命运,其作品也因此获得了超越地域的博大格局。
11、团结
作者:佩德罗·雷耶斯(墨西哥)。年份:2018。尺寸:H920×468×220厘米。材质:钢
作品为艺术家被人孰知的大型装置之一,它们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并努力构想一个更快乐的未来世界。雷耶斯的立场、对拾得材料的运用和对企业心态的否定让他致力拥护贫穷艺术,并通过他对于社会以及政治的独特见解取得了空前的国际关注。作品表现了建筑学的思想无时无刻对艺术家的影响,他的设计方案总试图在结构设计和建筑原理上传达更多的兴趣,他不断探究在一个空间内如何让个人得到解放,或者激发一群人如何去协调工作,他发展了一系列形式和方法去释放人的创造天性,又超越了建筑学领域,在探索个人和集体组织的关系,并通过交流、创意、幸福及幽默感启发改变。艺术观念和表达的重塑,重望空间认知。
12、思想者
作者: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西班牙)。年份:2020。尺寸:H190厘米。材质:铜、花岗岩
作品以“思想者”的物理形态,以及其实质的“缺位”为创作表达,出于一种针对社会记忆的发问,揭示了当下时代观念的多变。当全球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蔓延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单从现象而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借鉴已经产生。尽管这种现象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从未间断,但全球化却无疑使得这种文化间的影响与融合在速度和范围上变得更为迅速而广泛。相应的,当代艺术创作也不再遵从于某种文化上相对独立、封闭、自足的表现形式,转而呈现出形式及内容上的彼此融合。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而言,思考如何参与到全球范围的深刻变革之中,以及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带给社会及个体的影响,是众多艺术创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当下的城市发展、人民个人生活必须思考的问题。作品在主题设置上显示出较更宽泛的方向性,号召大家对这一命题的参与,打破“空间”概念的艺术重理。



本博文照片来源于2020年11月14日上午现场参观拍摄所得,部分文字来源于现场二维码扫描。
展出规模宏大,更多精彩,敬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