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2019-07-16 21:14:24)
标签:

博物馆

传统文化

农耕文化

中原文化

历史

分类: 老家河南

第四厅:粮食加工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伴随着农事种植和农民生活的发展,粮食加工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河南新郑出土的先民们早在7000年前打制的石磨盘、石磨棒;在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收藏的粮食加工工具,出土于中原地域者居多。公元前814年《易·系辞下》“断木为杵,居地为臼”记载的杵和臼的工具,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石臼得到了印证。

汉唐是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粮食加工方法有了巨大改进,农民们曾经把杵臼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舂改为脚踏,到东汉发展到畜力碓和水力碓,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并提高了加工效率。到唐又有了水力碾,加工能力又有大的提升,加工各类谷物的能力空前发展。据传,石转磨为春秋时期鲁班发明,到东汉有了广泛的使用。石转磨的使用,使远古以来人类以熟粒食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人们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方法,并逐渐成为中原地域乃至北方地区的饮食风习。

唐宋以来,碾米磨面粮食加工先后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作坊生产,渐次萌生贸易性的生产,直到近代工业化生产,先在都市取代了传统碾磨、粮食加工作坊,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村在20世纪70年代,传统农业的粮食加工方式基本被现代化生产所取代。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石臼和碓

石臼和碓在原始农耕时代尤为重要,当时人们知道熟粒食法,稻、谷、黍等带壳作物只有去壳,才能为人食用。大约到了魏晋唐有了碾,石臼和碓仍然是个体农户常备的舂米工具,因其成本低,简便易行,不出村户,即可完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以前尚有使用。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石磨

石磨是中原地区乃至中国北方广大地域在传统农耕时代最主要的粮食加工工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石磨(捐献人:徐文亮,物品收集地:许昌县张潘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石碾

石碾是有碾盘和石磙配其他连接件组成,为各种谷物类粮食去壳的工具,比臼杵捣舂效率更高,而且可以用畜力拉动,魏晋已有碾磨专业加工谷物。碾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被机械碾米机取代。

石碾主要为稻、谷等带壳粮食细加工而用,和石碾配用的工具是风车和簸箕。石碾由人力推动,更多为畜力牵引,由碾磙绕碾轴二转动,经与碾盘摩擦脱去谷物外壳,由风车吹去壳皮,或用簸箕手工筛簸,精选出米粒完成。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风车、簸箕和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薯干擦子(捐献人:杜福政,物品收集地:叶县常树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第五厅:收获储存  五谷粮菽

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时期,古代先民就非常重视粮食作物的收获和储存。随着收获农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效率逐步得到提升。原始农业收获劳动中,在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镰、骨刀等。青铜器时代使用青铜收获工具并未大量普及,到战国后铁器的出现,才使农业耕作和收获有了划时代的发展进步,由此孕育并诞生了传统农业。铁镰、铁铲在收获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唐代,麦钐与麦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粮食储存,在原始农业时代主要用陶器和地窖储存。在传统农业时代,人们建筑专门的仓房,个体农户则主要在房中安装屯茓,用高粱篾编或芦苇篾编的茓子圈成,非主食粮食,用麻袋、布袋、陶缸器具盛之。在传统农业收获中,运送成熟作物及粮食时,马车、大平车、手推车、扁担挑子承担着转运的功能。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收割

收割是农家最为重视的大事,是农耕生产流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每到秋麦两季收获时节,家家户户全体动员,起早贪黑日夜奋战,不失时机抢手、抢运、抢打,努力使劳动果实颗粒归仓。

收割工具及方式主要有割、戳、摘、钎、铲、拢等。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网包(来源地:叶县,主要用途:收割工具配件)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脱粒

收割的庄稼一般都要运到打麦场或庭院内晒干,然后进行脱粒。脱粒方法主要有磙碾、棒打及手工操作等,后期逐步发明使用一些脱粒机械。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手摇式玉米脱粒机(捐献人:景随卷,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玉米脱粒)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手推式玉米脱粒机(俗称:玉米推子,捐献人:马金标,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玉米脱粒)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粮食翻晒器(捐献人:景随卷,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滚划翻晒粮食)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花锹车(来源地:关中农博馆,主要用途:锹运秸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自制储存盒(来源地:豫西,主要用途:储存器具,备注:纸浆制品)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防盗粮印(主要用途:大集体时期麦场粮堆防盗封印)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防盗粮印(左)(捐献人:王建胜,来源地:叶县,主要用途:大集体时期麦场粮堆防盗封印)

验粮戳子(中)(俗称:戳子,捐献人:李自强,来源地:襄城县,主要用途:检验粮食取样)

捕鼠器(右)(俗称:老鼠夹子,景随卷,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捕捉老鼠)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捕鼠器(左)(俗称:老鼠夹子,景随卷,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捕捉老鼠)

捕鼠器(中)(俗称:老鼠笼子,景随卷,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捕捉老鼠)

捕鼠器(右)(俗称:老鼠拍子,景随卷,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捕捉老鼠)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算盘、秤砣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麦场粮堆及有关工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第六厅:纺织衣饰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已见萌芽,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以蔽体。这种原始的缝纫技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却可以视为原始纺织的发轫。

真正纺织技术与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麻织和丝织技术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中国边疆地区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早于中原地区。直到宋代,随着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渐趋频繁,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原地区,棉布纺织在中原地区开始广为流行,棉线布料逐渐成为人们制作衣饰的主要材料。

鸦片战争后,受欧洲纺织技术的影响,中国开办近代大型纺织工厂,从此形成了少数大城市集中性纺织大生产和广大农村中分散性手工机器纺织生产并存的局面。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手工纺纱用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钉车(来源地:许昌市,主要用途:纺织用品)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织布机(捐献人:王四海,来源地:陕县人马寨,主要用途:织布工具,备注:古老式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提花织布机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绣花轮(左)(来源地:许昌市第二服装厂)

拨线针(中)(主要用途:纺织工具)

缠线柱(右)(捐献人:常冬梅,来源地:许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儿童肚兜(俗称:护肚、兜兜)、绣花梆子、儿童背心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泥屐(左)(捐献人:万民福,来源地:叶县,主要用途:雨天穿用)

木屐(右)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草鞋(捐献人:李新生,来源地:禹州市)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虎头鞋(捐献人:韩强)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布鞋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针线盘(俗称:针线箩筐,捐献人:张志云,物品收集地:许昌市)

手纳鞋底(物品收集地:林州市石板岩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熨斗(物品收集地:叶县常村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布衫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二】

更多精彩  敬请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