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SPUJSW
SSPUJSW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66
  • 关注人气:1,3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2019-07-20 21:56:58)
标签:

中原文化

博物馆

农耕文化

农业税的取消

传统文化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

第十厅:休闲娱乐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休闲娱乐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的作用和意义,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农家的休闲方式,乡间有乡间的娱乐项目,淳朴而可爱,热烈而隆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如农闲唱大戏、舞狮玩龙、杂技社火、民间体育、斗趣娱乐等等,许多项目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传承后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令我们饶有兴趣的,还有旧时乡间的儿童娱乐游戏,他们在没有玩具、也没有钱买玩具的艰苦条件下,依靠聪明才智自己创造的自娱自乐游戏林林总总、妙趣横生,与当下有的儿童满屋堆放着先进的电子或机械玩具还尚不满足现象相比,令人几多感慨!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社火。社火是指中国民间在祭祀或节日欢庆之时的表演艺术形式,包括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秧歌等多种杂戏、杂耍等艺术表演形式,“火”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源自古老的祭祀活动。《礼记·祭法》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社火是历史传承最持久最完整的民间艺术形式,直到今天仍在各种庙会和节日民间狂欢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原地区社火的主要形式有舞狮、舞龙、踩高跷、冲旱船、大头娃儿、新媳妇骑驴、盘鼓、腰鼓、秧歌、杂耍、刀山、吹拉弹奏等。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第十一厅:乡村工匠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黄河流域就出现了制陶、制石、制骨、制玉的专业工匠。特别是农耕文明发展到传统农业时代,乡村工匠承载着农业工具的制作、改进、维修等历史重任,是农业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方面军。制陶、冶铁、木工、建筑、纺织等职业匠人是传统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工匠可称之为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队伍。但受历史的局限性,乡村工匠的地位不被尊重,个别职业匠人颇受歧视。乡村工匠退出以师带徒,传授工艺,发明创造的先进工艺,秘不外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融合与进步。新中国建立后乡村工匠得到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基本完全被工业化生产所取代,那些“手艺在手,吃穿不愁”的乡村工匠已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补鞋机(捐献人:景随卷,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缝补鞋子)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剃头炉子(捐献人:王建胜,来源地:叶县,主要用途:理发工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擦刀布(左)(俗称:毕刀布,捐献人:王建胜,来源地:叶县,主要用途:理发工具)

剃头刀(左)(来源地:三门峡,主要用途:理发工具)

磨刀石(右)(主要用途:理发工具)

磨刀凳(右)(捐献人:王建胜等,来源地:叶县等,主要用途:磨刀)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屠宰工具(上)、屠宰刀等(下)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木工工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铁匠铺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各种工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第十二厅:农副生产  地方特产

中原大地幅员辽阔,这里是九州之中、交通发达,历来有着东西南北交流汇集之优势;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适宜众多作物的广泛种植,素有粮仓之称;这里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有山有水有平原,适合多种经营,为农林牧副渔提供了便利条件;这里文化深厚、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各种工艺技术和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因此,中原地区的农副生产历来非常活跃,种类繁多,很多项目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诸如烟草、药材、陶瓷、缫丝、养殖、渔猎等等,都有盛誉。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油饼(捐献人:李刚,来源地:内乡)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割漆桶(前)(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割树漆)

割漆刀(后)(捐献人:马金柱,来源地:西峡县,主要用途:割树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切药刀(来源地:叶县)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渔业工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草料铡刀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胡蜂巢(来源地:许昌学院校园内发现)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第十三厅:交通运输   水利灌溉 

交通运输

中原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南北通衢、九州贯流的美誉。其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便利性,使得中原地区不仅有东西南北纵横的陆路官道,也有达济天下、海河踊跃的舟船水楫。隋唐大运河直达洛阳,陆上丝绸之路更是以它为起点;宋元时期,朱仙镇作为重要的水陆中转地,享有天下名镇、四有其一的地位;而毗邻淮河的桐柏古地,亦有“天下四渎,淮河安澜”的封号;举世闻名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以及造福中原的淮河,一北一南贯穿西东,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

另外,由于水陆条件的便利,使得中原的运输工具也多种多样。宋时宫廷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既描写了舟车繁盛、骡马交蹄的盛世景象。中原地区的传统运输工具最为主要的是牛车、马车、大平车和独轮车,这些几乎成为中原农耕文化的历史符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独轮车(捐献人:李刚,物品收集地:内乡县,主要用途:运输)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独轮车(捐献人:王建发,物品收集地:鹤壁,主要用途:转运庄稼柴草)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牛车(物品收集地:许昌县、襄城县、叶县,主要用途:农业运输)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大马车(捐献人:周国新,物品收集地:西安,主要用途:历代交通运输工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大平车(展品暂保存在“第一厅  农业源流”厅)(俗称:大车,捐献人:张玉本,来源地:鹿邑县太清宫乡,主要用途:运货载人)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皮水囊(捐献人:景随卷,物品收集地:西峡县,主要用途:盛水)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皮水囊(主要用途:盛水)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木制车轮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水利灌溉

水是生命之源,农作物也不例外,作物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的灌溉。自然的雨雪可以使农作物获得水分,但气候并不由人控制,更多的时候,需要人工灌溉,这就需要各种取水的工具。勤劳智慧的先辈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发明了许多叹为观止的灌溉工具,兴修了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闸板式水车(捐献人:赵钢然,来源地:山东,主要用途:抽水灌溉)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第十四厅:村镇民居  中州名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村镇民居

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中原大地即有成熟和不成熟的人群聚落出现,伴随着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演进,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居村落,这些聚集区的出现,成为诠释中原农耕时代特定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并在农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重要的张力和凝聚力。城镇民居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一直伴随着文明进步而发展着。

建筑是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原,作为一直领跑中华文明的践履者,拥有浓郁的民风乡情,这里不仅有瓦房、草房、楼房,而且有夯土屋、石头房、窑洞、地坑院等,一些富有特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留在中原大地上,成为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符号。早年迁徙南方的客家人,基于中原的夯土房建造理念和技术,在福建发明建造出了土楼,成为建筑的一大奇观。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草房:草房是对最古老建筑形式的承袭。草房一般是土墙草顶,为使其牢固结实,墙基一般在山区用石头砌成,平原地区则用砖砌而成。墙基一般高出地面二三尺(用砖往往是五层、九层、十一层),主要为了防雨水侵蚀。还有条件好一些的村庄,不仅墙基用砖,四个角也用砖砌成砖柱,一直垒到屋檐,老百姓称其为“砖垛子”。同时,门窗的边沿也用砖砌,叫做“镶门镶窗”。夯土墙用木制夹板和夯杵打制。草房的房盖结构,一般是在柱上架梁,梁上架檩,檩上架椽,椽上铺笆。笆有多种,豫东、豫南一带多用秫秸编织,豫北林州山区则用荆条编笆,另外也有用苇子、棉花柴、谷草等编织而成。上部铺草,山区多用野生黄蓓草,平原多用麦秸、苇草或稻草。这种草房是中原地区农村人家的主要住房,约占60%以上。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草房(捐献人:许昌学院艺术学院,主要用途:提示中州民居情况)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瓦房:因其房顶用瓦盖成而得名。瓦房的地基亦用砖或石头砌成,墙壁次者用土坯垒就;稍好者采用双层,即里边是土坯,外面用砖砌,俗称“里生外熟”;最好者是全部用砖砌成,民间称之为“混砖到顶”。墙壁之上是房架,其基本组成也是梁上架檩,檩上架椽,椽上铺笆。有钱人家的大瓦房,一般不是用笆,而是用专门烧制的方形薄片砖,俗称巴砖。也有用木板代替笆的,叫苫板。瓦房房脊安装有各式各样的龙头、兽鸟等建筑构件,以求吉祥如意。至20世纪70年代,这种瓦房在河南农村大约发展到30%以上,更好的瓦房就是楼房了,民间以两层楼居多,为内设楼梯,楼板为木质,只有富门大户才能居住。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瓦房(捐献人:许昌学院艺术学院,主要用途:提示中州民居情况)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石板房:这是用石头充当瓦盖顶的一种房屋建筑。它主要分布在山区,因为这些地方土是金贵的,石头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河南林州地区,男子几乎人人都是石匠,他们选好片层岩石,往岩纹四周打进钢钎,插入铁棍,便能巧妙地撬起了一个个石板。盖房时,将石板吊上屋顶,最后在脊上和石板块之间的衔接处平放上小石板。因石板溜水快,不会存水,梁、檩、椽子等木质不会因潮湿而腐烂,所以这种石墙石顶的石头房坚固耐用,一般都可住两百来年。在著名的石板岩乡,村庄绝大部分是由石板房组成,清一色的石砌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堪称是中原民居中的一绝。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石板房(捐献人:许昌学院艺术学院,主要用途:提示中州民居情况)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平顶房:这种房屋是顶不起脊,不成坡,呈平面形,其余部位则与起脊房大致相同。平顶房的顶不是用瓦,而是用石头、细黄土和煤炉灰细渣按一定比例掺和的三合土,现在被水泥预制板所取代。这种房屋的房顶亦是农户晒晾衣物、逢夏避暑乘凉的好场所。在豫北的安阳、濮阳一带,平顶房是农村居住的主要形式,这不仅是因为该地区与华北平原的河北省相接,其民居建筑受其影响较深,更是这一带雨量较少、气候较干燥的地理特点所致。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平顶房(捐献人:许昌学院艺术学院,主要用途:提示中州民居情况)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窑洞及地坑院:我国是一个窑居比较普遍的国家,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居方式者有四千万人之多。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或土崖边缘处,常依山依次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层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俗称“地坑院”,河南三门峡地区至今仍有保留。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地坑院(捐献人:许昌学院艺术学院,主要用途:提示中州民居情况)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村镇民居的砖瓦构件与木构件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州名镇

中华农耕文化是孕育众多风格独特的乡闾村镇的土壤,众多古老村镇正是中华农耕文化基本理念和地域性差异性的重要承载着和见证者。这些小镇名村或文物古迹丰富,或文化底蕴深厚,或建筑技艺高超,或民族风情浓郁,或村落形态独特,是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着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紫荆关镇、朱仙镇、神垕镇、赊店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逍遥镇、古荥镇、白雀园镇、芒山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冢头镇、函谷关镇、张弓镇、繁城镇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第十五厅:农耕嬗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断融合,农业改革政策的推陈出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农耕场景和农耕文化也渐行渐远,我们在深怀眷念之情的同时,更为时代的进步而无比高兴。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幻灯机与幻灯片(捐献人:王建发,来源地:鹤壁)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各类账册、证书及办公用品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各类账表(来源地:许昌、鹤壁)

户主姓名木牌(捐献人:王国玉,来源地:许昌,主要用途:大集体分配物质用)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文革遗存雕塑(中)(捐献人:景随卷,来源地:西峡)

文革遗存画像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文革遗存宣传画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摘帽通知书(1979年)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银行存折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许昌学院关于立足许昌加强中原农村发展研究的报告(2011年)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第十六厅:未来之光 

农业发展的历史走到今天,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如果说传统农耕文化是以耕作生产为单线主轴,以劳动力累加投入为基本手段,以满足温饱为首要目标的话,那么通向现代农业文明之路则是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一是形成并推广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整套农业科技,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二是现代农业机械体系的形成和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三是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四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五是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绢艺大师秦三杰先生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绢艺作品《蝈蝈大白菜》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结束语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免税谢恩碑】

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进口处旁,有一“免税谢恩碑”。碑文全文如下:

免税谢恩碑

皇粮国税,自古有之。农民种田,交粮纳税乃天经地义。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三农”体恤民情,带领中国农民走科学种田、发展经济的小康之路,建设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公元2005年始,党和政府免除农业农民赋税,可谓开天辟地,百姓福祉。为表感念党恩并垂教后人,由张建民、张培民、张发森等人发起,全村村民同议,特立碑以志。

鄢陵县柏梁镇岗底张村312户村民敬立

协调 张清建  撰文张培民

公元二OO五年五月九日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四】

THE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