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之一】

标签:
博物馆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 |
分类: 老家河南 |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在传统农业文明的演进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和先进行列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直到现在,中原地区仍在全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我们在为时代进步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充满着深深的怀念。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88号许昌学院校园内,馆舍原样原大复制许昌学院的前身“河南省立许昌师范专科学校”老校区50年代初建设的教学楼。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 旨在抢救性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为记忆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教育子孙后代做出积极的贡献。2012年11月竣工, 2012年12月30日正式开馆。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力求差异化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记载和展示近代以来农耕文化面貌,着力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真实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和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技”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突出教育功能、研究功能和文化内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文化现象,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接地气、通民情”是本馆的突出特色。
展馆的架构为18个展厅,分布在两个楼层。
迎宾厅(序厅):千秋基业
第一厅:农耕源流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耘蓄养绵延了上万年。在这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农业实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他们不仅在发明与革新农具、改进农艺、治水灌溉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使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且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源泉。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发祥地。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有着“赋产甲天下”的美称。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以后,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如同燎原之火,不断涌现。
地契
大平车(俗称:大车,捐献人:张玉本,来源地:鹿邑县太清宫乡,主要用途:运货载人)
第二厅: (二)农耕器具
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工具,它记录着农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
中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农具丰富多样,加之农民勤劳智慧,历朝历代农具都得到不断创新和改造。然而,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曾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传统农具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搜集整理逐渐消失的传统农业工具,挖掘传统农具的内涵文化,对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农业、农村、农民的过去和现在,增长知识,提高重农爱农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秧马(捐献人:刘仕波,来源:豫南,主要用途:插秧坐凳)
水田齿耙(捐献人:景随卷,来源:豫西,主要用途:粗耙水田)
水田齿耙(捐献人:刘仕波,来源:豫南,主要用途:粗耙水田)
旱田齿耙(捐献人:景随卷,来源:豫西,主要用途:耙旱田)
旱田齿耙(来源:许昌县,主要用途:耙旱田)
耧车
耧车是一种畜力条播机械,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形式,由两千年前西汉时期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据东汉《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就是三脚耧。三脚耧,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耧车(捐献人:孔繁增,来源:许昌县灵井乡,主要用途:播种庄稼)
耧车(捐献人:闫国新,来源:关中农博馆,主要用途:播种庄稼)
除虫工具(俗称:水篦子,捐献人:刘仕波,来源:豫南,主要用途:篦出水田中的虫子)
龙车(俗称:水车,来源:豫南,主要用途:灌浇)
第三厅:农耕风貌
小农社会的农村,时时处处都是一幅富有农事活动规律的天然田园风光画。春天,青青的麦田,黄黄的菜花;夏天,荷塘飘着清香,麦田一片金黄,人们忙着收割;秋天,红枫染山岗,黄叶铺大地,秋收一派繁忙;冬天,山裹银装,万物尽敛,人畜入室,休养生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中国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恪守儒家和谐之道,走过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我国古代先民们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不断对天地间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从依据月亮的阴晴圆缺,观测万物的荣枯盛衰,到发现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行规律,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规律,发现和总结出七十二物候和二十四节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发明,为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仍在应用。
农耕场景微雕(捐献人:王寅庵,来源地:鄢陵,主要用途:农事景观)
二十四节气图解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