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博物馆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一阁范钦麻将文化 |
分类: 文化自信 |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钦(1506—1585)字尧卿,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著名的藏书家,天一阁的创建人。27岁时考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范钦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由于一度位高权重,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在他解职归田后,便在住宅的东面重建一书楼,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天一阁。
东明草堂:范钦性喜藏书,自嘉靖九年开始藏书活动,他游宦四处,悉心求购,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体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是正义的象征。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之处,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而精心安排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
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
这组雕塑说的是这么一段往事: 据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载,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范氏余屋:原为范氏家族附属用房,建于明代后期,清至近代多次修缮。该建筑坐北朝南,六间一弄,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梁架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是较为典型的宁波民间建筑。2011年修葺后辟为“智者之香——天一阁发展史陈列”
“南北七阁”即北四阁:北京故宫之文渊阁、北京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沈阳故宫之文溯阁;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其中文源阁、文汇阁、文宗阁已毁。
晾晒藏书雕塑:位于范氏余屋院内,晾晒藏书是天一阁一项传统的古籍保护措施,每年伏季到来时,将藏书从柜中取出,通风晾晒,除去虫子及虫卵,可以有效地防止书籍发霉和虫啮。
司马第:在古代,司马掌管军政与军赋,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因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为掌管军政的官员,所以其府第人称司马第。司马第台门、耳房系1996年重建。
北书库:位于天一阁西北侧,为三层楼的建筑,占地385平方米,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1976年开工建造,于1981年建成并交付使用。外形风格与天一阁整体环境相协调,设计中特别注重防火、防潮、防霉等功能,是天一阁第二代库房。
北书库正在展出“天一阁博物馆古籍展览系列(第102期)问谱寻根,追远慕思——家谱篇”
《武义赖氏宗谱》三册。清咸丰元年刻本
《新昌吴氏宗谱》一册,清同治八年刻本
《象溪高氏方谱》一册,民国二十年临川胡氏刻本
《遂安璜(左王右堂)余氏宗谱》二册,民国九年鸣凤堂刻本
《象山龙峰颜氏宗谱》一册,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象山顾德熙捐赠)
《象山龙峰顾氏宗谱》二册,民国二十五年刻本(象山顾德熙捐赠)
《湖南临武彭氏宗谱》一册,清至民国刻2014年刷印(香港郑炜明捐赠)
《遂安金峰方氏宗谱》三册,民国八年敦睦堂刻本
《湖南桂阳王氏宗谱》三册,清至民国刻2014年刷印(香港郑炜明捐赠)
尊经阁: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言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现汇集着宁波当地藏书家捐赠的书籍、古砖,标志着以天一阁为代表的私家藏书百川归流。
千晋斋藏砖。1931年,宁波拆旧城时,马廉休假在家,从旧城址中搜集了六朝古砖两千余枚,因其中晋砖较多,故名藏砖处为“千晋斋”。1933至1935年天一阁重修,马廉作为发起人之一,重修竣工后将其古砖捐赠天一阁。
百鹅亭:明代万历年间遗物,系墓前祭亭,原在宁波南郊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设“四明兰亭专题陈列”。四明为文物之邦,与王羲之及其《兰亭序》有深厚的渊源。在四明所存诸多《兰亭序》碑帖中,尤以天一阁所藏之神龙兰亭为最,此碑笔法秾纤得体,破锋和剥落的痕迹忠实摹出,被学术界公认为存世《兰亭序》传本之冠。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一阁藏神龙兰亭】神龙本《兰亭序》,元代大鉴赏家郭天赐(1227-1302)已认定其为唐太宗时期供奉拓书人冯承素(617-672)等奉敕从《兰亭序》真迹上摹出的作品,天一阁藏神龙兰亭石刻为明代书法家丰坊(1492-1563)请人据冯承素等人所摹原本勒石而成,为传世神龙本中最好版本,为目前存世其余神龙兰亭之祖本。
【清-董其昌临兰亭序】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此幅兰亭虽为临作,但绝无呆板之嫌。
【雄-沙孟海临兰亭序】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兰沙。其少承碑学流风,得吴昌硕指导,书法原法汉魏,近取宋明。此贴虽为临兰亭,但极具个性,处处体现出古雅朴茂,沉郁雄放的沙氏风格。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明都和宁波息息相关。陈列馆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鈅先生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棋牌室和“三缺一”的塑像,像观众呈现了麻将的源流和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该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麻将与宁波
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石制一索鹦鹉牌(中国)】
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牛骨竹青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牌(日本)】
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木制贴纸白凤星牌(美国)】
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骨制竹背红八筒牌(美国)】
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骨制竹背春夏秋冬(美国)】
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竹制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牌(美国)】
麻将的历史和文化
花轿厅:【关于“万工轿”的美丽传说】当年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至宁波,一名村姑救了他。赵构答应将来派人接村姑入宫,以她身上青布襕为凭。但后来所约暗号泄露,派来的人只见家家户户都挂着青布襕。赵构只好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戴凤冠霞帔,乘龙凤花轿。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之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这就是万工轿的由来。
这座花轿是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享有“天下第一轿”的美称。花轿长150厘米,宽90厘米,高275厘米,需八个人抬,故称“八抬大轿”,因制造时曾耗费超过一万个工时,又称“万工轿”。
秦氏支祠:建于1923至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时耗二十余万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占地二亩六分,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工艺一大特色。嵌在墙体上的砖雕人物故事,造象生动逼真,刀法细腻圆润,大面积的清水磨砖墙体,接缝严密,通体平滑,足见工艺之精。瓦顶广施堆塑,有人物、翔仙禽、奔神兽,皆栩栩如生,独具风采。
水北阁:系晚清学人徐时栋(1814-1873)的藏书楼,后迁建于此。徐氏字定宇,号柳泉,自幼爱读书,喜藏书。其藏书历经劫难,痴心不改。所藏多乡邦文献,名重一时。现辟为“月湖书生——徐时栋专题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