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都太姥山(一)

标签:
国家a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福鼎旅游 |
分类: 旅游文化 |
国家A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正南。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汉武帝命东方朔校天下名山,改“母”为“姥”。
太姥岩石为粗粒花岗岩,属燕山晚期,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的产物,距今约九千万年至一亿年。由于地壳的变动,海洋上升,东西南北与近水平三组互相垂直的向节理发育,形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经千百万年的风雨剥蚀,流水冲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
十八罗汉赶斋(花岗岩峰丛地貌):这组林立的山峰,高低错落,形如一群高矮胖瘦、形态各异的罗汉,疾走如飞,赶往山顶白云寺用斋,故称十八罗汉赶斋。这是花岗岩岩石暴露地表后,受到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崩塌作用,而形成了山峰分离、基部相连的峰丛地貌景观。
夫妻峰(花岗岩象形地形):夫妻峰是太姥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远处山峰顶端一高一低的两个石蛋,形如一对夫妻亲密地相拥相抱,故称之夫妻峰。这种石蛋地貌景观是由于花岗石水平和垂直节理发育,岩石暴露地表后,受到热胀冷缩和其他外力作用的影响,发生球形风化而形成的。
曝龙潭:位于曝龙峰下,潭水清幽,雅致闲适。由于太姥山雨量丰沛,雨水从曝龙峰汇流到此凹地,聚集成潭。右前方为涌翠亭,取自这里满山碧绿如浪之意。
太姥之心:这块天然的石头形似心脏,藤蔓缠绕,树根抱石,生生不息,故称太姥之心。夏秋时节,往前几步的地方,气温骤降,仿佛走进大自然赐予的空调房间。
迎客峰、仙翁对弈:前方的山峰像五指并拢的仙人手掌,挥手欢迎四方游客,称迎客峰。
迎客峰的右侧是仙翁对弈,一左一右两位仙翁,中间一个棋子,一位举棋不定,一位端坐静观,棋逢对手,难分高下。
仙杖峰(花岗岩象形地貌)河马啸天:中间笔直的山峰像一把仙人拐杖,耸立于山间。左边的巨石似河马张开大嘴,仰天长啸。这是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岩石暴露地表,受到长期热胀冷缩的作用,发生球状风化,形成石蛋、后期又受到重力塌崩等影响而形成的象形景观。
龟蛇相会:两块石头,一石像金龟露出头部,一石似银蛇仰首面对,惟妙惟肖。
将军岩:突兀的岩石像一位头戴金盔、身披银甲的将军面向东海,伫立沉思。这尊天然的岩石造型,酷似厦门鼓浪屿的郑成功雕像,又称郑王雕像。
天柱峰:天柱峰为一高约40米石柱,横断面呈椭圆,长轴NE65度,长约8米,宽约3米。顶部沿水平节理风化之二石蛋,大者似伏猫,小者如奔鼠,称“金猫扑鼠”。
金猫扑鼠(花岗岩象形地貌):笔直石峰上的两块石头,大者如猫,小者如鼠,组成了活灵活现的金猫扑鼠图。这是由于花岗石水平和垂直节理发育,岩石暴露地表后,长期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发生球状风化而形成表面圆润光滑的石蛋地貌。
风动石、海狮望天、蹲猴观海:巨石兀立,大都悬空,仅有一端与下面岩石相接触,若有风吹,岩石摇摇欲坠。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岩石天长地久的差异风化。
风动石的右边还可以看到狮望天、蹲猴观海等象形石景观。
仙人锯板:巨石被锯成了三片平行排列的石板,长近十米,岩体上留有明显的藤蔓斑痕,第三块上面还有很粗的墨斗线痕。传说是天上的仙匠所为,故称仙人锯板。这是花岗岩岩体受到两组垂直节理的控制,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下,节理面不断增加其宽度而形成了石缝。
玉兔听潮(花岗岩象形地貌):巨石酷似一只兔子,从树丛中探出脑袋,竖起两只长耳朵,静静地在倾听山下大海的潮音。这是花岗岩长期球状风化而形成的石蛋地貌。
电视屏幕石(面状风化):“电视屏幕石”是沿垂直节理面上发育而来的巨石,远观像电视荧屏。它是面状风化沿花岗岩表面呈层状或似层状由外及里的一种风化现象。
蓝溪涧:这是一处玲珑别致的洞道,长约50米,因洞中泉水由岩壁渗出,傍者洞道的碇步,低吟徘徊流入蓝溪而得名。
拨云峰
一线天(花岗岩中的隘谷):太姥山最为奇特和刺激的岩洞景观,国内最窄的一线天,洞长60多米,高40米,最窄处20厘米,仅容一人侧身贴壁而过,仰望洞顶,悬石欲坠,天如一线。这是一条典型的垂直节理受风化而影响发育的线性隘谷。
白马涧:洞道宽敞,可容百人,两侧石壁夹着累累岩石,恰似群星坠落,又称落星洞。
金龟爬壁(花岗岩象形地貌):又称太姥升天石,传说太姥娘娘于农历七月初七从这里羽化成仙。在升天石下方,有一只金龟沿着石壁奋力上爬,龟爪痕迹清晰可辨。这是花岗石垂直节理面上镶嵌崩塌岩石,由两组节理、球状风化和崩塌作用产生的象形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