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89早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译文】
漫漫的长夜飘荡着凄清哀怨的瑟声,秋风轻轻吹拂着长在地面的翠萝。布满白色露水的草丛中,隐约可见几点微弱发光的残萤。早归的大雁高飞苍穹,好像要碰着银河中的星星。拂晓时树木笼罩在雾中显得密集,远山在晴日中叠叠重重。《淮南子》中有一叶下而知秋的说法,见到落叶自然联想洞庭湖的秋风。
【注释】
[遥夜]长夜。《楚辞·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评析】
唐诗中咏秋的作品很多,但专咏早秋的不多,而写得如此精采的尤少见。
全诗扣紧题目,用一“早”字结构全篇。首联描写早秋的萧瑟气氛。“清瑟”本是哀怨之调,加一“浮”字,更增神韵,大有“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的味道。“西风”本秋风,风传瑟声,声增风怨,相互生发,加浓了早秋的凄清氛围。中间两联写眼中所见,从不同角度集中描绘早秋之景,上下交错,远近纵横。第三句是俯察,第四句是仰观,第五句是近看,第六句是远眺。视野开阔,取景典型,组合成一个典型的早秋世界。颈联中的“晓”字和“晴”字又鲜明地表现出由于时间推移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早秋景物的特征,增加了色彩感和空间立体感。尾联用典结题,灵活贴切,含蓄而富有哲理。“淮南”借《淮南子》的字面,“洞庭”借屈原作品中的词句,各取其意,将两处描绘秋意的精采片断巧妙地绾合在一起,连同上文共同构成一幅精采的早秋图画。“淮南”、“洞庭”又是两个地名,作者巧妙地嵌入诗中,灵动活脱,需灵活理解。如胶着拘滞,则难解其意,淮南地区落下一片树叶,在湖南的洞庭湖怎会感受到秋风乍起时的微波,岂不成了笑话?
�,�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