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曲三百首译注评之196

(2016-10-07 06:01:12)
标签:

杂谈

196【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①。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②。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③。

【注释】

       ①孤山:西湖一著名景点,在西湖内湖和外湖之间,北宋高士、诗人林逋隐居期间,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②缟袂:生丝为料所作的上衣。绡裳:生丝为料的薄纱、薄绢所制的裙。 ③淡月昏黄:暗用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之意。

【译文】

       冬前冬后我走遍好几个村庄,溪北溪南到处寻找梅花而两度踏冰霜,看遍树梢树下一直来到孤山上。随着凉风飘来的是哪里的幽香?我忽然遇到刚刚绽开的梅花,如同仙女那轻盈洁白美丽的衣裙靓装。如同当年的赵师雄做的罗浮梦,微微凉风吹醒了酒才悟道曾经和梅花仙子对饮,当《梅花落》的笛曲吹断人肠,正是黄昏后月亮在播洒淡淡的光。

【评析】

       梅花欺霜傲雪,迎春开放,给人送来春天的气息和又一年新的时光,故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写下众多歌颂赞美的词章。本篇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象和幽香,而是写寻找梅花的过程和找到梅花时的喜悦与畅想。用典贴切,语言精美,深得时人赞赏。

[水仙子]是北曲双调常用的曲牌,全曲共八句七韵,一般分为三层,即三二三的结构。前三句为第一层写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三句为鼎足对,这是元散曲最常见的手法。前两句可以看做是互文见义的手段,即冬前冬后,溪北溪南,两度履霜,遍寻了几个村庄,突出寻梅的艰辛和对于梅花的喜爱。最好寻到的孤山则梅花故事最多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梅花最受宠爱的地方,故具有典型性。“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是第二层,写遇到梅花,即寻找到梅花时的喜悦。先写味觉,冷风说明当时的气候和季节,也突出梅花耐寒的品性,后写视觉,用轻薄、高洁、半透明的仙女服装来比拟梅花,处在虚实之间,很有神韵。最后三句表达对于梅花的赞赏和无比喜欢的心情。“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用典故突出梅花的风神,与开头的寻梅殷切相呼应,结构巧妙。

终篇描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神韵,没有出现一个“梅”字,给读者的感觉却一直没有离开梅字,无论是“孤山”还是冷风吹来的香,还有“缟袂绡裳”都与梅花有关。这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趣味。

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