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69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浩浩荡荡的汉江源远流长,南面紧接古代楚国境内的三湘,东面与荆门以下的茫茫九派汇合而成一派汪洋。江水汹涌澎湃,没有边际,仿佛流向天地之外;江边的重重青山若有若无,影影绰绰,宛如水墨画一样。江水滉漾,船身轻荡,前面的城邑宛如在水面上漂浮;波涛汹涌,白浪涛天,远处的天空好像在动荡。襄阳真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去处,我要留下陪伴贤良的太守痛饮美酒佳酿。
【注释】
[汉江]即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嶓冢山。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入长江。
【评析】
王维在开元二十八、九年时任殿中侍御史,曾“知南选”到过襄阳。此时他的身分是朝廷官员,又临时主持地方官员的选拔工作,故很受到地方官的礼遇。襄阳官员一定陪他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此诗可能是在汉江泛舟时写下的。因当时地位优越,心满意得,所以本诗基调开朗乐观,境界开阔雄浑,富于艺术魅力。
诗用对起,渲染汉江磅礴气势,同时点明汉江的地理位置。纵连三湘,横通九派。三湘之水纵流江南数省,九派指长江的众多支流,此处代指长江。这种景象决非作者所见,而是根据自己的地理知识经过想象熔铸而成的。颔联写汉江之长与江面之宽,一纵一横,一远眺一旁观,开拓视野,且深契画理。“江流天地外”属空间透视.江流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即消失在画面之外,其长则不可知。“山色有无中”属于色彩透视。山离人越远色彩越模糊不清,最远处则只是一片淡淡的灰蓝色。因江面上水气氤氲浮动,更加朦胧迷蒙,就连这点颜色也若有若无了。故此句生动地描绘出江上观远山的主体感受,即写出江面之阔,又写出江上水气蒸腾的特定景色。这种迷蒙的情境描写,被后来的画家们称之为“迷远法”。这种迷远之妙,“可以有数里远的感觉,甚至仿佛有数百里之遥”,“凡要表现‘无尽’或‘幽深’的境界,往往都用这个迷远法”(王伯敏、童中焘《中国山水画的透视》)。颈联用错觉表现汉水水势之大。人在船上,船上下波动,但却觉得前面的城郭在水上漂浮,又仿佛波澜晃动了远处的天空。这种感觉凡乘船之人恐怕都感受得到,但一经诗人道出,便觉惟妙惟肖,情趣无穷。这便是所谓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足显出大家手笔。尾联用典表现对襄阳风物的喜爱及对襄阳官员的感谢之意,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