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隋唐元宵节风俗简说
节日习俗的形成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唐代节日中最热闹的要数上元节。
唐人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 七月十五称为中元, 十月十五称为下元, 合称 “三
元” 。三元中, 上元也就我们现在的元宵节最受重视, 也最热闹。
一、 元宵节闹花灯习俗的起源
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已搞不清楚, 但在隋朝前已见于文字记
载。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陈至德元年(583 年)记载:
(柳彧)以近世风俗, 每正月十五夜, 燃灯游戏, 奏请禁之。曰: “窃见京
邑, 爰及外州, 每以正月望夜, 充街塞陌, 聚戏朋游, 鸣鼓聒天, 燎炬照地, 竭
资破产, 竞此一时。尽室并孥, 无问贵贱, 男女混杂, 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
成, 盗贼由斯而起。因循弊风, 曾无先觉, 无益于化, 实损于民。请颁天下,
并即禁断。 ”
这是笔者所见关于元宵节闹花灯最早的文字, 从中可以分析出许多有价
值的信息来。从 “近世风俗” 几字看, 闹花灯风俗的产生距此时不会太远, 当
在 10~20 年之间, 绝不会是一二年的事, 如果那样, 不会引起朝廷大臣的高度
注意。从 “窃见京邑, 爰及外州” 这八个字可知这种风俗波及面很宽, 不但京
师中如此, 外地的州郡也如此。
以上文字则提供这样的信息: 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 人们便都到大街上
尽情狂欢, 鼓声振天, 火光照地。人们不惜钱财, 比赛灯的规模和精巧。家
中所有的人, 也不分主仆, 不论贵贱, 不管男女, 一切等级、 性别、 贵贱的界限
全部打破, 人们的一切隔阂全部消失, 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但这也有负面
115
隋唐生活掠影 第125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9
隋唐生活掠影
影响, 就是会发生一些伤风败俗之事, 也会发生一些偷盗的事件。
这样, 正月十五闹花灯风俗的兴起时间似乎大体可以确定, 即在北周年
间, 大约在公元 550 年至 580 年之间。那么, 这种风俗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万物之起, 必有所始, 闹花灯习俗的产生也一样, 必定有个缘由。
从这一习俗产生的时间、 地域及风俗内容来推测, 可能与佛教的流传有
关。《涅盘经》上说: 如来阇维讫, 收舍利罂置金床上, 天人散花奏乐, 绕城步
步燃灯十二里。《西域记》说: 摩喝陁国, 正月十五日, 僧徒俗众云集, 观佛舍
利放光雨花。(参见徐坚《初学记》卷四) “阇维” 是梵语, 即焚烧火化的意思。
《涅盘经》是说, 如来死时火化后, 将其火化后得到的舍利子装在精美的罐
中, 安放在金床上。然后, 仙人(作者按: 当指佛门弟子)一边散花一边奏乐,
并绕城以每一步的距离点燃一盏灯。
古代的 “步” 是长度单位, 唐代的步相当于现代的 1.4 米左右。燃灯的距
离为 12 里, 等于 6000 米, 那么大约需要点 4285 盏灯, 规模确实不小。释伽牟
尼死在拘尸那城附近, 这里的城大概便指该城, 而 12 里很可能是该城周围的
长度。在那个时代, 这样的城就算是很大了。
很明显这是为释伽牟尼涅盘举行的悼念仪式, 但还没有明确记载是正月
十五。而《西域记》所说的僧俗共同观看舍利放光的习俗可明确说是 “正月
十五” 了。笔者看, 可能是这两个习俗的合流逐渐形成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一
民俗的。
从地点看, 这一习俗开始流行于北方, 即洛阳及周边州郡。这与北魏、
北周时崇尚佛教, 而著名禅宗大师达摩、 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传法可能有
关。当时禅宗开始兴起, 深受百姓欢迎。从习俗内容看, 打破一切界限, 不
也正体现禅宗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佛性的观点吗?从以上几点来分析, 闹花
灯这一习俗的起源与佛教流传当有关系。
这种取消一切束缚, 打破一切界限的习俗, 时至今日还有余风。笔者的
孩童时期是在铁岭乡下度过的, 有一句俗语和风情至今记忆犹新, 即 “正月
十五没大小” , 平时绝对不许调侃逗笑话的人之间只有在这三天可以随便说
笑, 没有任何禁忌。百姓中, 所谓的大伯子和兄弟媳妇是绝对不可以随便说
116
隋唐生活掠影 第126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9
隋唐元宵节风俗简说
笑的, 更不可逗笑话。但在这三天里却允许, 人们谁也不会说什么。若在平
时, 会被别人指着脊梁骨嘲笑。
由此可见, 闹花灯的习俗起源于佛教及佛事活动, 时间大约在北魏北周
时期。但当这一习俗形成之后, 其宗教色彩便渐渐淡化, 而成为百姓们的狂
欢节了。一年刚刚开始, 严寒的冬季即将结束, 新春的脚步声似乎已经听
到, 人们在欢庆完春节后, 再来一个狂欢的高潮, 将集聚在心头的一切欢乐、
郁闷、 忧伤、 愁苦都进行尽情地释放出来, 所以这一节日便成为我们中华民
族的狂欢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