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生活掠影》之考试成本太高

(2016-09-15 07:47:06)
标签:

杂谈

​ 四、 难以承受的重负
举子们为什么把能否及第看得这么重要呢?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他
们为此付出的太多了, 他们几乎把自己宝贵的生命都赌在了这里。让我们
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当时举子们的生活情景吧!
101
隋唐生活掠影 第111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7
隋唐生活掠影
洋州刺史赵匡在《举选议》中说: “大抵举选人以秋末就路, 春末方归。
休息未定, 聚粮未办, 即又及秋。 ” (《通典》卷第十七)这是大臣奏章里的
话, 是就大多数举子而言的, 具有很强的概括力。我们再听一下当事人的说
法吧。
唐宣宗大中四年, 被时人称为 “破天荒” 而考中进士的荆州贡生刘蜕, 在
行卷时给主考裴休的《上礼部裴侍郎书》中说:
家在九曲之南, 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 四海无强大之亲。
日行六十里, 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 又留二月乞假衣食于道
路, 是一岁之中, 独留一月在长安。王侯听尊, 媒妁声深, 况有疾病寒暑风雨
之不可期者, 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 田园变荒芜, 求抱关养亲, 亦
不可期也!❶
我们应该知道, 古代的交通工具很落后, 只有陆路和水路两种方式, 一
般的人没有马骑, 大多数举子只能骑驴, 个别的还要徒步, 那是多么艰难的
路程啊!四千里路程, 往返是八千多里, 以每天 60 里的速度, 就需要 130 多
天, 那可是四个半月啊!再有个刮风下雨, 路坏桥榻什么的, 说用半年在路
上, 是实情。我们再考虑一下, 远地的举子们在十月末就必须到达京师, 路
上往往需要两个多月, 那么, 最迟在八月末他们就要动身。放榜在二月末或
三月初, 即使马上就动身离开长安往回返的话, 依然按照两个月计算, 他们
到家就已经四月末五月初了。在家只能待上三个多月, 便又要启程去赶下
一年的考试。因此赵匡的说法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而如果离京师比
这更远的举子不就更苦吗?
有的举子因为承担不起往返的费用, 便只好住在京师不回家。原因可能
各有不同, 但留在长安或附近地区的情况却一样, 时人称之为 “夏课” 。《南部
新书》乙卷载:
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 落第者不出京, 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
居住。作新文章, 谓之夏课。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馔, 请题目于知己。朝达
谓之私试。七月后, 投献新课, 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 “槐花黄, 举子
❶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 中华书局版中册, 第 816 页.
102
隋唐生活掠影 第112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7
榜上榜下的悲喜剧
忙。 ” (《说库》·上册)
有的可能是因家太远无法回去, 有的是因为要留在京师熟悉一下情况。
这些举子有的结成一些小团伙, 请人出题, 进行模拟考试。一到七月后, 新
的一轮竞争又开始了。或到处行卷, 或到各地州府去争取拔解名额, 极其忙
碌。有的一住就是十年。《太平广记》卷七十四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家住
江南的举子叫陈季卿, 辞家十载, 在长安求取功名。 “志不能无成归, 羁栖辇
下, 鬻书判给衣食。 ” 有志气不能没有结果就回去, 但结果又谈何容易!一个
外地人在京城靠给人写信写判词等糊口, 真是困难极了。而且, 思念亲人,
渴望与亲人团聚的心情时时刻刻都在噬咬他的灵魂。后来, 一个道士用法
术让他在一夜间回去探家一次。他在中举后第二年便到终南山出家当道士
去了。我们当拂去那层神奇虚幻的迷信色彩, 从中体会出一个举子长期羁
旅在外的艰辛。
举子们不但自己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 其全家甚至一个家族也都把希望
寄托在金榜的那个名字上面。可以肯定地说, 凡是能弄到贡生身份的人,
在本地当然是数一数二的, 在家族中更毫无疑问是最优秀的。因此, 他们
的肩上往往担负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的命运。晚唐诗人李频在《长安感
怀》诗中感叹道: “一第知何日, 全家待此身。空将灞陵酒, 酌送向东人。 ”
(《全唐诗》)
洋州刺史赵匡在《举选议》中也说: “羁旅往来, 糜费实甚, 非唯妨阙生
业, 盖亦隳其旧产, 未及数举, 索然已空。 ” (《通典》卷十七)试想, 一个举子什
么也不干, 就这么往返奔波, 一般的家底能折腾几年?所以, 赵匡的话是符
合实际情况的, 而李频的话也是绝大多数举子的心声。如此大的代价, 他们
怎能不对结果格外珍视呢!所以, 在高悬的金榜前面, 他们的一切举动我们
都可以理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