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三、 得意者的欣喜与笑容
元和十一年, 出身寒微, 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进士及第的福建举子周匡物
写了一首《及第谣》: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遥望龙墀新得意, 九天敕下多狂醉。骅骝一百三十蹄, 踏
破蓬莱五云地。物经千载出尘埃, 从此便为天下瑞。 ” (徐松《登科记考》卷十
八)咸通六年及第的袁皓在《及第后作》中云: “金榜高悬姓字真, 分明折得一
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 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 十年辛苦涉风
尘。升平时节逢公道, 不觉龙门是险津。 ” (《全唐诗》上海古籍版下册)感情
很真实。刚开始是瞪大眼睛仔细看, 看了又看, 是自己的姓名, 真真切切。
这才有与神仙伴侣相交接的感觉。往日的辛苦, 现实的荣耀, 涉险过关的自
099
隋唐生活掠影 第109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6
隋唐生活掠影
得同时涌上心头, 那种滋味恐怕就是他自己也形容不出来。
登第的喜悦可以使人神清气爽, 产生年轻的感觉。这是可以想象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 吗!困于场屋 20 多年, 50 多岁才荣登金榜的许棠便抒发
过这种感情。 “许棠常言于人曰: ‘往者年渐衰暮, 行卷达官门下, 身疲且重,
上马极难。自喜一第以来, 筋骨轻健。揽辔升降, 犹愈于少年时。则知一名
能疗身心之疾, 真人世孤进之还丹也。 ’” (《金华子》卷下)这种感觉不是夸大
其词, 精神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其实, 发榜前一天晚上, 是应试举子最难熬的。再过一宵, 决定他们命
运时刻的到来, 是龙是凤还是虫子蚯蚓都看这一遭了。因此, 举子们在这一
夜很少有安心大睡的, 有钱的或去平康里找妓女寻求刺激, 或是几人到高档
次的大酒店狂喝乱唱, 来打发这难熬的时间。
有的举子怕受不了刺激, 或许是受的刺激太多, 已经麻木了, 故不亲自
去看榜, 而是在家等信。在正式放榜之前, 还会不断的传出一些小道消息。
那时候的保密工作也有问题, 所以有些小道消息还很准, 但不准的也不少。
康骈《剧谈录》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大中年间, 举子韦颛到长安应考, 满腹
学问却囊中羞涩, 住店都困难, 便借住在同姓韦光家里。韦光对其照顾很周
到, 给他安排一个房间。这年韦光也参加考试, 但学问远不如韦颛。
在发榜前一天夜里, 二人都睡不着, 有小道消息说韦光考中, 却没有韦
颛的消息。韦光为韦颛安排一桌酒席, 对其进行安慰。酒后, 韦颛独自回到
那个小屋, 拥被而坐。天亮时, 忽有报子来送喜讯: 南院东墙已经出榜, 韦颛
登第!失望后的韦颛得到这一喜讯当然会有别有一番滋味。这是先悲后喜
的喜剧。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例, 但我们却怎么也喜不起来。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公乘亿, 是魏州(今属河北)人。他为取得一个功名,
年年奔波在家乡和京师之间, 可连续 30 年就是不能得第, 已经考到 50 多岁
了。他尝有诗句说: “十上十年皆落第, 一家一半已成尘。 ” 可知受煎熬的不
止他一人。到咸通十三年(《唐才子传》作十二年)已是第 30 个年头, 可就是
考不中。他的辞赋诗文在当时很有名, 可也无济于事。他没有亲自去看榜,
听说没有自己, 便一个人凄凄惨惨踏上回家的道路。
100
隋唐生活掠影 第110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7
榜上榜下的悲喜剧
由于身心交瘁, 途中病倒在一个旅店中。病得很重, 卧床不起。可能是
店主人捎信给他家人, 说他病重难以维持, 传信人传的则是死信。家人听说
这个消息, 一院哭声。结发妻子与他感情甚笃, 如五雷轰顶, 立即披麻戴孝,
前往迎丧。
公乘亿大难不死, 又活了过来。这天, 他拄着拐杖, 撑着虚弱的身子送
一个来看他的熟人。出店不远, 看到一个披麻带孝的妇女, 满面泪痕, 很像
自己的结发妻子。或许是夫妻间有一种心灵感应, 妻子也仔细看这个瘦得
脱了相的人。待看清对方, 确定这一切都是真的后, 夫妻二人抱头大哭。这
一哭, 哭出了千百年来的不平, 哭出了世间的不公, 哭出了人生的艰辛。一
个穿着孝服的妻子却见到了活着的丈夫, 本来是喜事, 可他们夫妻能喜得起
来吗?夫妻相携回到家中, 决心再也不去遭这个罪, 从此再也不考了。
十天后, 公乘亿登第的喜报却意外送来。可他们是否还能欢乐起来呢?
其后, 公乘忆在魏博节度使幕府做幕僚, 加授侍郎职衔, 作《赋得郎官上应列
宿》诗抒发其心满意得的感受。 “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 , 公乘亿便可以说是这
种人。
杜羔则是另外一种情形的悲喜剧。请看这段文字:
杜羔妻刘氏, 善为诗。羔累举不第, 将至家。妻先寄诗与之曰: “良人的
的有奇才, 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 君若来时近夜来。 ” 羔见诗即
回去, 寻登第。妻又寄诗云: “长安此去无多地, 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
正年少, 今夜醉眠何处楼? ” (《南部新书》丁卷,《说库》上册)
刘氏的自尊心促进了丈夫的志气, 第二首诗则有嗔怪丈夫不赶快回家的
意味, 其中也洋溢着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