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生活掠影》之文人行卷

(2016-09-13 05:07:37)
标签:

杂谈

​ 二、 不怕一万, 就怕万一
朝廷中不但要有人, 而且这个人还要有相当的地位, 还要肯于给你办
事, 否则光有人也不行, 这个人的根一定要硬, 腰一定要粗, 否则也会被人顶
掉。中唐前期, 就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
岳州刺史李俊, 在没中举前, 很窘迫, 连续几年落榜。贞元二年(786 年)
向老熟人包佶行卷, 并请他给打通关节。包佶此时任国子祭酒, 也算是社会
名流, 而且是教育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 说话是有分量的。主考官已经答
应, 他当然觉得万无一失。于是, 李俊便兴高采烈地进了考场, 兴高采烈地
答完卷。可等着发榜的时候却怎么也兴高采烈不起来, 心里总觉得没有底,
万一主考给忘了, 或者万一没有给认真办岂不又泡汤了, 又白熬了一年?于
是, 便几次到包佶家去探口风, 包佶一直蛮有把握。可李俊还是不放心, 在
发榜这天的一大早就跑到包佶门口去叫门。
佶未冠, 闻俊来, 怒。出曰: “吾与主司分深, 一言状头可致, 公何躁急,
频见问。吾其轻语者耶? ” 俊再拜对曰: “俊恳于名者, 若恩决此一朝。今当
呈榜之晨, 冒责奉谒。 ” 佶唯唯, 色犹不平。俊愈忧之, 乃变服伺佶出随之。
经皇城东北隅, 逢春官怀其榜, 将赴中书。佶揖问曰: “前言遂否? ” 春官曰:
“诚知获罪, 负荆不足以谢。然迫于大权, 难副高命。 ” 佶自以交分之深, 意谓
无阻, 闻之怒曰: “季布所以名重天下者, 能立然诺。今君移妄于某, 盖以某
官闲也。平生交契, 今日绝矣! ” 不揖而行。春官遽追之曰: “迫于豪权, 留
之不得。窃恃深顾, 外于形骸。见责如此, 宁得罪于权右耳。请同寻榜, 揩
名填之。 ” 祭酒开榜, 见李公夷简, 欲揩。春官急曰: “此人宰相处分, 不可
去。 ” 指其下李温曰: “可矣! ” 遂揩去温字, 注俊字。及榜出, 俊名果在以前所
指处。❶
包佶以为自己与主考的关系很铁, 所托的事既然已经答应了, 应当不会
有什么问题, 所以当李俊三番五次去问他口风时很不高兴。多亏当事人李
俊盯得紧, 在正式发榜的那天早晨还去问, 包佶虽然很不愿意可还是前去询
❶《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四十一, 中华书局版, 第 2702 页.
078
隋唐生活掠影 第88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3
行卷趣闻花束之一
问了。
还真的让李俊说着了, 那位主考大人真的没有录取李俊。理由是托的人
太多, 又都是大官, 这使包佶大为恼火, 翻脸要走, 使得主考连忙招呼他停
下, 宁可得罪别人也要给他这个面子, 于是连忙拿到僻静处进行涂改。所谓
的 “揩去” 就是擦去。看来当时用来书写榜文的纸一定很厚实, 不是用墨而
是用别的颜料书写的, 否则没办法揩去。那时候科学不发达, 也没有涂改
液, 所以只能揩。既然是揩去, 当然字数越少越容易, 于是就尽量找同姓的
人, 因此包佶才特别注意姓李的。可第一个姓李叫夷简的人后门太硬, 是宰
相安排的, 主考不敢得罪宰相, 紧挨着的李温便倒了霉, 被无情地顶掉。多
亏李俊这个姓好, 如果是偏僻晦涩的姓就麻烦多了。
这则故事极其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行卷请托的情形。李俊是心满意足
了, 可那个李温岂不成了屈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替身吗?可也不怪别人, 还
怪李温自己, 谁让他的后门不硬呢?
当然, 这件事被人记录下来, 没有记录下来也无人知晓的这类事不知会
有多少。不正常的社会风气, 再加上暗箱操作, 真不知道屈死多少英雄豪
杰。因此, 自中唐以后, 几乎所有及第的人都有后门。在行卷和请托方面,
最值得一提的是牛僧孺、 杜牧和项斯三人。下篇便以这三人为个案作重点
介绍, 来看一下唐代人行卷的风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