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行卷趣闻花束之一
上文谈了行卷的基本过程。下面再谈一下唐人行卷过程中所发生的一
些奇闻轶事, 从中可以看出唐代文人生活风貌的一个侧面。
一、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举子到达京师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行卷。行卷的对象当然应该是
熟人, 或举子本人认识, 或其父亲、 老师、 朋友认识。总之, 要有一个进门的
缘由, 否则, 那些权贵、 达官或社会名流的大门也不是那么好进的。这些人
的门口都有把门的, 不像寻常百姓家那样随随便便就进去了。进门前, 把门
人要看名刺, 然后拿着名刺去禀告主人, 主人看过名刺再决定让不让客人迈
进大门槛。
所谓的 “名刺” , 唐代还有一些别名, 一般简称为 “刺” , 也叫 “名纸”“门
状”“门启” , 其作用大约类似今日的名片。从文献资料看, 名刺没有一定的
规格, 但上面的内容大同小异, 主要有籍贯、 出身、 姓名、 字号几项。
有的名刺制作得很精美, 有的则很草率。有的名刺很大, 如皮日休的名
刺就不小。《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七记载这样一件事: 皮日休曾经去拜谒归
仁绍, 可去了几次都进不去大门, 名刺连续被退回来。他很生气, 便写了一
首《嘲归仁绍龟诗》曰: “硬骨残形知几秋, 尸骸终是不风流。顽皮死后钻须
遍, 都为平生不出头。 ”
借归仁绍姓的谐音讽刺他, 说他年纪老迈活不了几年, 变成死尸后怎么
也算不上风流。顽硬的壳死后会被钻遍, 都是因为平生缩着脖子而不敢出
头。皮日休向他行卷就是要请他推荐, 而归仁绍不见恐怕是有苦衷, 到底是
075
隋唐生活掠影 第85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2
隋唐生活掠影
怎么回事我们不知道, 反正是归仁绍使皮日休吃了几回闭门羹。
归仁绍的儿子归佾和归係与皮日休曾同场参加进士考试, 马上就听说
了。估计皮日休还会去, 便在家等着。皮日休果然又去求见, 哥俩便在皮日
休的名刺 “皮” 字下面写了一首诗曰: “八片尖裁浪作球, 火中爆了水中揉。
一包闲气若常在, 惹踢遭拳卒未休。 ” 一张名片上居然能写 28 个字的一首诗,
况且那时的书写工具只是毛笔, 即使所写是蝇头小楷, 所用面积也可想象。
关于投刺还有许多话题, 此处不赘。
凡事都有例外, 有的举子真的没有熟人引见, 与要行卷的对象并不认
识, 也进了大门槛, 而且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这就叫时气。
据《唐摭言》卷八遭遇条记载, 有两个举子连续几年落榜, 贞元二年又来
到京师。二人一个叫牛锡庶, 一个叫谢登, 都不善于交际, 也不认识权贵名
流。但见别的举子都纷纷去行卷, 心里着急, 便有病乱投医, 带着准备好的
卷轴在大街上逛, 干脆来个碰大运, 见着高门大院就求见, 让进就进, 不让进
就往下一家去。像他们俩这样行卷的人真是满天下找不到第二拨。
在一个大门口, 递上名片后, 二人被意外地请了进去。主人是位年事已
高的老者, 80 多岁, 但精神矍铄, 戴着高冠, 凭几而坐。二人也不认识此老者
是谁, 老人当然也不认识他们。二人将卷轴献上, 老者分别看过几篇, 大为
赞赏。主人很热情, 二人也不好意思告别, 但有些焦急, 觉得在这个老头子
屋里耽搁时间不值得。正在无可脱身时, 来了一个官员, 二人只好暂时回
避, 躲到屏风后面。就听来人向老者贺喜, 并说: “24 年再主文柄, 国朝盛事,
所未曾有。 ”
二人听说, 也不明白什么意思, 还盼那位官员快走, 他们好赶快离开, 再
到别人家去行卷。官员走后, 他们才从屏风后面转出来。老者满面笑容, 当
面答应帮忙, 许诺二人都登金榜, 还答应牛锡庶为状首, 即后世所说的状元。
二人半信半疑, 答谢而出。出门一打听, 才知道自己进对了大门。后来
发榜, 果然如老者所言, 牛锡庶中状首, 谢登及第。
原来此人叫萧昕, 当时任礼部尚书。因年龄大, 多年来门庭冷落, 举子
们也无人到他这里行卷, 感到很冷清寂寞。听说有两个举子来访, 便很正规
076
隋唐生活掠影 第86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2
行卷趣闻花束之一
地接见。但他此时虽是礼部尚书, 也没有把握推荐二人使之登第, 因年龄
大, 也不会有什么前程, 所以那些主考官员能否买他的账不好说。幸运的
是, 已经确定的主考官礼部侍郎薛播突然死亡, 朝廷为稳妥起见, 便安排德
高望重的他知贡举。刚才来的那个官员就是来通风报信的。
萧昕在唐代宗宝应二年(763 年)当过一任知贡举(见徐松《登科记》卷十
“宝应二年” 条), 到这年(787 年)正好 24 年, 所以那官员才说那番话。老头
因为一时寂寞, 便热情接待了牛锡庶和谢登, 听说自己知贡举, 一时高兴, 便
向二人进行许诺, 于是二人便双双登第。
中唐以后, 行卷已成为当时进士考试的必要功课, 不上这一课不要指望
金榜有名, 上这一课上得不好也会蟾宫折翼。著名大文豪韩愈文章可谓精
粹矣, 读书可谓精勤矣, 学问可谓精博矣, 可没有行卷或行卷没行到点子上
时就是不行, 连续三考都名落孙山。最后他和李观等三好友一起去向文坛
名人梁肃行卷, 梁肃这一年正是副主考, 主考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唐名相陆
贽, 结果一副药就灵, 韩愈当年便蟾宫折桂。
假设韩愈不肯去行卷, 文章写得再好也没有用, 因为主考官及其他考官
在评卷时根本不可能把所有的试卷都认真看上一遍, 只有看到熟悉的名字
时才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时考试不糊名, 评卷人先看是谁的卷然后再
阅。诗赋策论等主观随意性本来就很大, 糊名是否能公平都不好说, 何况露
着姓名呢?如此看来, 不行卷者要想考中进士真是难于上青天了。
还有一点也要说清楚, 这就是不行卷有没有考中的可能?中唐之后大概
很难。因为名额少, 行卷的人多, 往往在考试之前已经把所有的名额都内定
了。主考大人在评卷前手中的条子或兜里揣的纸单上的人名往往比要录取
的数量还多。这种情况下, 没有行卷或行卷没行到关节上的举子还会有戏
吗?肯定没有啦!要是这种情况, 举子的文章就是写得龙能飞凤能舞也无
济于事。所以俗语说 “朝中有人好做官” , 真是一点不假, 如果用在科举上,
可谓是 “部中无人莫应举” 。
077
隋唐生活掠影 第87页 共248页 C M Y K 2016-06-20 1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