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57【正宫·鹦鹉曲】
白贲
侬家鹦鹉洲边住①,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幺篇]觉②来时满眼青山,抖擞③绿蓑归去。算④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⑤。
【简注】
【译文】
【简析】
“侬家”一词具有民歌的色彩,地点则是“鹦鹉洲”边,这不禁事我们想起崔颢“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来,是一个多么美丽幽静富有诗意的去处。主人公自称“是个不识字渔父”,不识字,就少了许多烦恼。在浪花中一叶小船飘飘荡荡,船舱中的渔夫正在烟雨中酣然入睡,无忧无虑,何其自在。“煞”是极端的意思,把江南烟雨都睡到极点,实际是委婉地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都寄托在青山绿水和濛濛烟雨中。[幺篇]前两句写渔夫,他睡时酣然,醒后安然,只见满目青山,夕阳日晚,于是抖搂抖搂蓑衣就回去了,一切都在漫不经意之中。“抖擞”也有提振精神之意。见到此情,作者才深有感触地抒发感慨:看起来从前是错怪了老天爷,其实老天爷正好也给我安排好去处。虽然没有说明,但这个去处是不言而喻的,便是这种渔父生涯。
作者强调了“不识字”这一点,是有深意的。“人生识字忧患始”,在专制封闭窒息的社会形态里,越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忧患意识就越重,他本人也就越痛苦。他们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形态的弊端,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可他们又没有任何权势和能力来改变这种状态,故只能或佯狂佯痴,或归隐田园。他们的内心都是极端痛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本曲作者最后的感叹不也隐隐约约地传达出对官场黑暗现状的强烈愤慨以及对于自己人生处境的极端不满吗?而且,抒情主人公难道真的不识字吗?显然不是,而是用自嘲的方式发泄对于社会贤愚倒置这种黑暗现实的愤激之情。
白贲的这首小令为他获得极高的声誉,在当时便到处传唱,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大德六年(1302),散曲家冯子振同一帮伶人妓女在风雪中宴游,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曲,便大为赞赏感叹,认为如此美妙的歌曲没有和作实在可惜,于是回去后煞费苦心写作一百多首唱和这首小令的作品,而且用的是这首[鹦鹉曲]的原韵,这组作品留下来的还有四十二首,可见这首曲子在当年是多么火。其所以如此,是这首小令在思想倾向上符合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即所谓的集体无意识。而在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上都极其成功。
��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