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注意观察他的愿望和心志;父亲去世后,则要观察他的行动;三年还不改变其父亲的生活道路和途径,就可以算是孝子了。”
【注释】
[没]通“殁”,死亡。
【评析】
本章讲述如何观察人,如何算是孝。古代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的宗法制,父亲是一家之主,故父亲在世时,儿子无法表现自己的意志,因此只能观察儿子的心志来判断其优劣。父亲死后,儿子开始独立自主处理事务,则要观察他的行动来进行评价。这两点不会有什么分歧。但最后一句理解有歧义。孔安国说:“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于父之道。”说儿子在守丧期间感觉父亲好像还存在,因此不能改变父亲的做法和准则。另外,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比较简单,某一种谋生职业都有一定的专业性,子承父业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这里的不改父之道也包含这层意思。同时,还有一层意思,即要完善父亲遗留的未完成的事情和问题,要将其妥善处理好,要承担起责任来,不能父亲一死就什么都不管了。仔细体会,这里还有家族利益责任连续性的问题。如果是普通百姓,就是保持延续家族生存经验的问题,如果是国君,则是保证国家政策连续性的大问题了。父亲遗留的问题无论如何儿子都要承担。可见中国从三代开始,血缘伦理关系(父子)直接和政治关系(君臣)紧密联系,两者再和祭祀祖先联系起来,那么,伦理、政治和宗教便成为三合一的形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