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
子禽问子贡说:“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就一定要过问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主动请求的呢?还是国君主动给他这种机会呢?”子贡说:“老师以他的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品格而得到该国国君的信任,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机会。老师对于这种机会的追求,与其他人对于这种机会的追求有很多不同。”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是否是孔子学生有不同意见,但郑玄注明确说是孔子的学生,但从其曾经在子贡面前公然贬低孔子看,可能不是。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闻]听,这里有过问、参与的意思。
【评析】
这是孔子弟子子贡回答陈亢问题的对话,谈论孔子每到一国则一定过问政事的问题。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孔子治学和教学的目的。从孔子一生的行踪和言论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狭义的文化学者,而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立志改变社会现状,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社会活动家。我们以前对于孔子的认识是思想家、教育家,实际他更应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吕氏春秋》说孔子周游列国,干谒国君八十多人。现在的社会活动家恐怕也难以达到这个数量,何况孔子那个时代呢!这足以显示孔子对于政治的热情。孔子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克己复礼”,是使“天下归仁”。但如果说孔子是顽固的复辟派也不对,孔子其实是“托古改制”,他从事教学和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推行“吾道”,可见孔子及其弟子都是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以天下为己任”是儒家学者一直高举的旗帜,也是后世知识分子积极入仕,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源泉。子禽之问,是对于孔子如此积极关注政事不理解,子贡之答,在赞美自己老师优良品德的同时,肯定了老师对于政事非常关注积极追求的做法。这便与只关注自己一身的荣辱得失,一心修炼什么来世,追求成仙成佛,追求升入天国或天堂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这是儒学精神的本质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