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镜铨》选章

(2015-06-18 07:51:55)
标签:

杂谈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

    有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而爱冒犯上级长官的,很少很少。不冒犯上级长官而好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君子务必要确立作人的根本原则,根本原则确立了,作人的道理自然就明白和得到了。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注释】

[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之一。司马迁说有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孔子家语》说小三十三岁。杨伯峻说小十三岁,但也认为不可靠,不知何据。此问题涉及关系甚大,待详考。    [孝弟(tì)]是人对于前辈和同辈长于自己的人应有的态度。孝是纵向的,是对于长辈,包括父母、祖父母等要孝敬。孝的含义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关怀、照顾、顺从,使其心情愉快,没有负担。“弟”通“悌”,是横向关系,要求对于兄长要尊敬。人们首先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便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因此,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基础和关键。    [犯上]冒犯、抵触上级长官。上:处在尊长地位的人。春秋时期是等级制度,社会和家族都有长幼尊卑。    []少。    [作乱]发动叛逆而造反。    [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即没有这种情况。    [务本]追求根本。务:经营。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根基、基础。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含义很广,主要是热爱他人,关怀他人,照顾他人。《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二。”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是表示数量的“二”,其实就是两个人。两个人以上才可以体现对他人之关心和爱护。

【评析】

孔子死后,孔子其他弟子以为有子之言似夫子,故欲尊他为师。有子自己不同意,故未成此事。《论语》中除孔子称子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二人称子。有子还排在曾子前面。翁天和说有子是孔子儿子孔鲤的老师,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如此,那肯定是孔子安排的。孔子儿子与孔子弟子是师兄弟关系,如果从这层意义上说,孔子其他弟子尊有子为师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有子很难被如此尊敬。本章重点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认为作人要有根本,孝悌是“仁”的最根本的表现。根据上面的注释,我们把“仁”字的本义再归纳解释一下,说得明白一些。“仁”,是人亲近关怀别人的品格,而观察判断这种品格一定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或在人群中才行。古人生活中,在举行一些仪式时,安排两个人同时出场,相互作揖表示礼节,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观察人的修养和气度。在耕田劳动中,也是两个人并肩使用一个农具“耦”而耕。“耦”就是二人,偶字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这样,两个人合作干活,在合作中是否出力,是否照顾对方都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心胸。因此,只有在对别人的态度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是仁人君子。而对别人亲近、关怀、体贴、照顾的心情就是仁。因此,首先必须有二人才可以体现“仁”,这便是“仁”的本义。

    仁字是中国学问的基础,也是儒家学说的关键词语。孔子一生提倡的思想核心就是这个字。只有在对他人的关系中才可以看出仁人君子的品性。“仁”的品格是做人的根本,人类只有相互关怀才会共同得到幸福,而幸福感往往是由帮助别人后获取的,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扎下仁的品性之根。本章所讲,是“学而时习之”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