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
【注释】
[有子]姓有名若,孔子弟子之一。司马迁说有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孔子家语》说小三十三岁。杨伯峻说小十三岁,但也认为不可靠,不知何据。此问题涉及关系甚大,待详考。
【评析】
孔子死后,孔子其他弟子以为有子之言似夫子,故欲尊他为师。有子自己不同意,故未成此事。《论语》中除孔子称子外,只有有若和曾参二人称子。有子还排在曾子前面。翁天和说有子是孔子儿子孔鲤的老师,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如此,那肯定是孔子安排的。孔子儿子与孔子弟子是师兄弟关系,如果从这层意义上说,孔子其他弟子尊有子为师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有子很难被如此尊敬。本章重点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认为作人要有根本,孝悌是“仁”的最根本的表现。根据上面的注释,我们把“仁”字的本义再归纳解释一下,说得明白一些。“仁”,是人亲近关怀别人的品格,而观察判断这种品格一定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或在人群中才行。古人生活中,在举行一些仪式时,安排两个人同时出场,相互作揖表示礼节,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观察人的修养和气度。在耕田劳动中,也是两个人并肩使用一个农具“耦”而耕。“耦”就是二人,偶字也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这样,两个人合作干活,在合作中是否出力,是否照顾对方都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心胸。因此,只有在对别人的态度中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是仁人君子。而对别人亲近、关怀、体贴、照顾的心情就是仁。因此,首先必须有二人才可以体现“仁”,这便是“仁”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