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观感

(2012-11-28 19:25:27)
标签:

影评

随便写写

不发表

杂谈

       下午5点半,我早早逃离办公室,买了和平影都IMAX的票子,就是为了来看一场盛誉中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通常来说,映影厅留给人的印象几乎构成了电影的一部分。苏珊.桑塔格曾说:看电影一定去电影院,去到黑暗之中,坐在陌生人旁边。而她并没有指出,黑暗中的陌生人也由此融入了你的观影体验,他们的窃窃私语或沉默不言,肆意大笑或凝神严肃,他们任何一点与你心心相契或彼此厌弃的反应,都成为影片的现实投射,潜进了你对于电影的感受之中。置身偌大的IMAX厅里,我环顾四周,已经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下了定义——轻松。屏幕亮起,周围已经挤挤攘攘坐满了人,亲密情侣或友人们在狭小的空间里,在间隙等待的短暂时间里互相分享吃食或聊天,显得心满意足,虽然不时有人捧着大盒爆米花踉跄地挤进来,但没有人流露出丝毫的不适。“一场的娱乐的开始。”我暗暗地对自己说。

从影片的一开始来看,这样的定义也许是没错的。动物园的背景融合印度的异域风情、镜头行云流水、风格清新自然、孩童的小烦恼和小心思……让人几乎疑心闯入了《天使爱美丽》这样奇幻动人到几近童话的故事当中。大概是为了适应广泛的受众,李安导演采取了深入浅出的手法。譬如宗教这样的核心元素,原著中给予了毫不吝啬笔墨的铺张叙述,当派所信奉的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教的宗教人士相遇时,他们更来了一场跳梁小丑般的大辩论,其滑稽和讽刺程度绝不亚于莫里哀的短剧。而这些,都从李安的电影中被抹去,诚然,这使得线索更专一,叙述更流畅。但对于宗教暧昧不明的批判态度也被抹去了。

事实上,暧昧是我在电影之后看完《life of pie》原著小说后最直接的反应。在原著小说中,对于另一个故事版本的隐喻远不止在最后几分钟少年对于日本人的描述中。它几乎藏匿于描述理派与理查德.帕克海上冒险的字里行间,不论是在具象的觅食细节还是派思绪混乱以后诉诸心灵的喃喃自语之中。在一段派昏迷之中与理查德.帕克的对话之里,他几乎是直面了自己不能被饶恕的罪孽,甚至隐射了弑母或食母的可怕事实:“你杀了人了吗?”“杀了,两个。”“两个男人吗?”“不,先杀一个男人,再杀了一个女人。”原著作者对于海上历程的描写更包含着一种直接的残酷,譬如他详细叙述了鬃狗是如何先撕掉一条腿,再由内脏开始,一点点生食斑马,苍蝇围绕着尸体残骸飞舞,脏污血水和腐肉经过太阳的炙烤,散发令人作呕的气息。又譬如,他让派冷静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将厨师的心脏从如海草般纠缠的血脉中挖出来并吃掉的。“味道比海龟好多了。“获救后的派不动感情地评价,俨然比电影中的无辜少年冷酷百倍。

被认为最具中国儒家气质的李安实在太仁慈和温情了。他曾为凉薄的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注入了"不忍",在这部电影里,他的不忍也做到极致,他仁慈到不愿意用任何用任何直白的罪恶伤害到观众,也不愿意伤害到他心中的派。于是电影中,派是无害,天真的,就连他受的苦难也有历险的妙趣,而那只救生小艇则永远纯白闪亮,血水和残骸都丝毫不见,就像他永守的赤子之心。从一开始,李安就在试图安抚观众:这是一个结局美好的奇幻故事。对于派的海上历险和那些复杂暧昧的呓语,他的解决方法是,用美轮美奂的3D画面,将大家带入一个更叹为观止的奇妙世界。于是,我们和派一起,看到了广阔到难以言喻的星空、跃出海面的巨大海豚,就连鱼幻化成妈妈的脸庞这样充满可怕的隐喻,也美到让人贪婪于画面,没有丝毫空闲去恐惧。在这些唯美画面的间隙,我想到在看完《阿凡达》的夜晚,我与K先生的一场激烈争论。我只顾抨击《阿凡达》庸俗鄙陋的剧情,K先生却认为这项技术的实现是电影史上的伟大一刻,“试想一下,如果那些你喜欢的文艺片被拍成3D电影呢?”“不可想象。”只不过几年,李安就用一部作品实现了我们的争论。而我在欣赏这些画面的同时,仍然还是对于3D技术对电影的改造保持怀疑。特吕佛这样评价他所欣赏的让.维国:他避免了任何唯美主义画面的陷阱。是的,这是一个陷阱,电影大师们早就说了。 

于我而言,电影的伟大在于用最精准的镜头描述出最令人颤栗的场景或情绪。无需炫技,最伟大的导演只用短短几个镜头就可以完全攫取人心。而多年以后,这些镜头还将在我们心头泛起,激起那些或惆怅或恐惧或喜悦或伤感的涟漪。这一点,在希区柯克《精神病人》中那场著名的浴室杀人戏中流露的淋漓尽致。这,是电影叙事的魔力。华丽的技术则夺取了这样的魔力,电影的叙事性和缓慢塑造人物的特性被对于画面的贪婪需求所取代,技术的成果让人着迷,却无法像那些朴素的镜头一样拨动内心最深沉和隐秘的情绪。它让意义变得轻飘,体验和娱乐,取代了一切。必须承认,在看到派在小艇上迎接海浪和风暴,看到那些精良逼真的海浪,足以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的场景时,我的确有那么一丝丝腻味。我在等待着,除了感官刺激,究竟有何能触动心灵?娱乐感让拷问变得不合时宜。那段关于人生中要不停地放下,没有机会好好道别的独白就像《阿甘正传》中的巧克力一样可以为大众所接受。面对上帝是否存在时对于两个真相的选择也让人陡然在娱乐之余获得了“深刻”的需要。也许我太过现实主义。在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二个故事版本的同时,我不仅要怀疑,那些感动的人们,在和电影中的派一样,享受了一个多小时海上奇景的视觉盛宴与大虎的萌脸之后,在面对同样的结局时,毫无困难地“与上帝站在同一边”。是否在以“赤子之心”做外壳,回避了任何苛责和沉重?

       后来在原著中,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触动灵魂的东西。那里对成年派的描写,就像我之前说的暧昧,远不像电影中描写的一派坦荡、仿佛历经大难后的先知。在派的言语之后,日常的生活之后,隐藏着仿佛永远无法自我原谅的悔恨,这是一个面目平静,内心却枷锁沉重的人。他想象中的故事似乎是暂时的出口,却也无法弥补伤痛。在他昏迷时,也曾有过这样的呓语:“这就是理查德.帕克的可怕代价,他给了我一条命,我自己的命,但代价是取走一条命,他把肉从那个人身上撕下来,咬碎了他的骨头。我的鼻子充满了血腥味,就在那一刻,我心里的某种东西死了,再也没有复活。”这个无法回去才是比“放下”更血淋淋的真相, 那个少年,并非像李安希望的那些,受到上帝保护,在心中幻想出一个冒险故事而最终全身而退。相反,他的纯真已经死去了。“梵天与自我,也是我们心中的精神力量,你可以称之为灵魂的东西。”第一个故事的出现并非神显,落难少年以精神力量,自己变成了神,为了生存,他制定了新的规则,与恶共存,吞灭人性。最终获救后,他用精神力量创造了一个避难所,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神却无所现身,他还是无法被救赎。

是否喜欢这部电影,要看你的所需。太多的人不喜欢在本就枯槁难忍日常生活之余再自找麻烦。我却坚持在电影中寻找人性的真实和深沉。而台湾我所钟爱的那一代导演的品质,就恰恰是即使描写最不戏剧化的普通生活,也能淋漓地展示出让人窒息的真实。我在大学念电影时,有同学形容看过《一一》后的感受,就好像脑中被塞入了以大团枕头,闷闷的,心口堵得慌。那是因为,电影触及了灵魂,即使短时间无法全部吸纳,却也无法平静。很可惜,我没能在这部深入浅出、过于娱乐的电影中感受到这样的不平静。事实上,你又如何期望,在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之中,寻找如利刀一样剖析人性的残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