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界的抄袭门事件
(2012-01-09 19:47:24)
标签:
明日风尚过季话题时装 |
最近,我和不少fashion lover朋友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hi,你知道Nicolas Ghesquiere又抄了么?”是的,他又抄了。7年前,被发现抄袭San Francisco华裔设计师Kaisik Wong的Ghesquiere曾对New York Time承认:“Yes,I did it.”现在,他应该说:“Yes,I did it again.”Balenciaga 2010 Resort系列中的一件皮上装已被发现与流行于6、70年代的“parrot”夹克异曲同工,那是来自结业已久的San Francisco East West Musical Instruments服装公司。
纵使早前已有Giorgio Armani指控D&G抄袭其男装菱格纹长裤乐得大家坐看大师口水仗;又有CFDA的主席Diane von Furstenberg为其品牌抄袭事件道歉,并说要教育旗下设计师抄袭与灵感来源之间的区别;中国的“山寨”文化也正发展地如火如荼,眼看就要拨乱反正,衍生出后现代创意模式。而Ghesquiere的再次犯案还是另人心情复杂,作为仅30出头的年轻设计师,他在时装设计领域已有大师风范,那些将甜美印花变做尖锐与结构感的鲜花盔甲曾是多么的先锋,服装建筑感的设计剪裁也成为不少设计师的效仿范本。难怪最早暴出此次抄袭事件的Jezebel.com痛心地指出:“比起抄袭复古单品,Balengiaga对其品牌的定位要深远的多。这是一个曾因为自己的创意被剽窃而要求赔偿的时装屋。先把“灵感”放到一边,考虑到设计师Ghesquiere的才华,你可以指望他拿出些原创的东西来。”
抄来抄去的时装圈
面对种种事实,fashion lover们大可舞手跳脚地指责Ghesquiere有辱其名,不尊重原创。而业内人士对此却大多态度温和。抄袭,原本就是时装界寻之有迹的陋习。早在Christian Dior的年代,设计师们就因为创意被复制而气急败坏地发起联合抵制,Yves Saint Laurent的Le Smoking曾被多少设计师重新演绎?事实上,Laurent也曾1985年因为抄袭Jacques Esterel的西班牙斗牛夹克而被罚款。一些时装屋在发布会前购入古董衣,稍做改动便上T台的传闻绝非子虚乌有,一位曾在Alexander McQueen实习过的朋友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他就曾照吩咐亲手按一条古董裤驳样。
灵感来源与抄袭之间的界限原本就似是而非,模糊暧昧。设计界向来强调原创,为一个细节的最初来源可以掐架半天,而今的时装界却奉行“拿来主义”。有人把这归结为由Andy Warhol带出的后现代创意观念,套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Harold Koda的话“我们正处在这个阶段。去丰富的时装史里挑挑捡捡,将一些元素与另一些元素的拼凑创造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后现代主义的确渗透进了我们的文化。”后现代旗帜下,时尚圈的拼贴艺术家们应时而生。Marc Jacobs在甫一出道就被冠以“造型师”之名,从已故设计师到当代时装先锋,他借鉴的还真不再少数。甚至Jacobs自己就在一场发布会后直言要献花给川久保玲,以感谢她长久以来带给自己的“诸多灵感”。在这点上,Jacobs还算绅士,也许Marni的创意总监Consuelo Castiglioni应该照样学样,颁给Prada女士一座大奖章。海马毛的毛绒质感及膝大衣、无袖皮毛开襟长背心、蕾丝印花……这一季Prada的绝妙创意,下一季或几季总会出现在Marni的T台,早有杂志挖苦“Castiglioni的抄袭癖进入到一种亢奋阶段。”以讽刺Marni对Prada接二连三的抄袭。Ghesquiere不但是无耻的抄袭者,也曾是无私的奉献者,他的鲜花盔甲外形在2009春夏马上被神奇地移植到了Alexander McQueen的金色连身裙上。本季的Resort系列上,大家的注意力都投向了Ghesquiere的那件皮夹克,谁也没有注意到Givenchy的一件粉绿色上装像极了Junya Watanabe 2008春夏的作品,Watanabe在那一季表现着实出色,而那些桃红粉绿的上装,灵感明显来源自Chanel原创的开襟外套——一个被当今设计师反复运用的经典模型。
灵感来自方方面面,抄袭亦然。在著名画家Frida的一副名作中,女人穿着绑带式裙装,后来,这条裙子被Jean Paul Gaultier搬上了T型台,连模特的发型和妆容都与画中人如出一辙。而其他将艺术家作品直接拼贴上时装的设计师绝不在少数——这固然可以被理解时装的艺术表现。但是当一条原型平淡的裙装全因其非原创印花而熠熠生辉时,贡献更大的到底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呢?
从Designer到Director
在得知Ghesquiere抄袭的消息后,我拨通了设计师Xander Zhou的电话,专攻男装的他从荷兰学成归国才一年多,就已被视为中国时装的新希望,对于此事,他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设计师都冠名品牌的设计总监。事实上,很多piece也来自助理,而非他们的直接设计。他们的职责是把握品牌整体特征和方向。”
影响当今理念的不仅是Warhol的后现代主义,还有时装业的高度企业化及品牌化。成熟的商业运作理念加上设计师的才华共同打造了一条完美的生产流水线。当年Tom Ford入主Gucci后,以creative director的身份一手包揽,打造品牌形象。如今,这个成功的经验被所有品牌的设计总监们照样学样地不断实践。一个世纪多以前的设计师们还在工作室里捻着针线为一个衣角而兢兢业业,一个多世纪以后,他们为精密运作的大型机器担任大脑的角色,从时装作品到秀场布置、从代言人的挑选到广告大片,从跨界合作到店面装潢,设计领域蔓出时装延至有关品牌image的方方面面。
Masion
Martin Margiela在line 4及14內有一個名为“replica”的系列颇为有趣。他们不仅将市面找来的vintage款式重制一遍,还要附加label详细介绍仿制衣物的原貌及出产年份,抄得这样彻彻底底光明正大,简直衍化为了后现代行为艺术。Comme
Des Garcon 最近推出了一个全新的Black的系列,款式其实来自旧作,只是颜色全部变黑——抄自己也抄得风格十足。
这些称得上现代品牌模式下的经典案例。Maison Martin
Margiela与川久保玲并未因此受人指责,反被赞扬特立独行,将品牌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思维方式下,一件单品也只是描画强大品牌形象的小小一笔,这一笔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其意义都比不上最终呈现的风格及理念。毕竟,每半年一次的春夏、秋冬时装发布会,期间夹杂早秋、早春系列,再零零散散地夹杂些跨界合作,不少设计师还男女线一把抓——纵使整天在工作室鞠躬尽瘁,埋首24小时,如此工作量之下也无法保证所有一切都来自第一手的新鲜创意。“一件单品有那么重要吗?每家品牌都生产白衬衫,把Dolce
& Gabbana和Jil Sander的白衬衫摆在一起,你不一定分得出品牌。对我来说,一件单品是不重要的,品牌呈现的整个风格,它赋予着装者的气质和个性才最重要。”
Xander Zhou补充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也正是这种将固有元素融入品牌风格的暧昧与模糊,版权保护的立法始终没有落实到时尚产业。“这就是创意的一环——我们借鉴,然后改造。”斯坦福大学法律系教授Lawrence Lessig如是说。不少人认为抄袭的另一种含义是对之前创意的深度发掘,将其发挥到极致。更有学者认为抄袭能刺激时尚潮流循环,促进购买。
抄袭导致时尚停滞不前?
学者们从经济与潮流角度分析产业,终极时尚爱好者则更关注时装的未来走向。纵使有千百种理由来解释设计师对于单品的抄袭,但如此风气之下,是否会导致时装风格的停滞不前呢?mix and match风行了十年,Hedi Slimane在男装届掀起了革命后,再没有一种新的时装风格能真正地引领街头。而纵观T台,尽管让人惊喜的创意偶有闪现,但不断上演的还是那套自90年代起盛行的回归戏码。40年代风格、50年代风格、70年代风格……直至现今大热的80年代大垫肩、摇滚牛仔裤。是否真像不少人所言,能玩的之前都被玩过了,如今只能范本改良了?在我向Xander Zhou提出这个问题时,他是这样回答我的:“我认为现在处于一个变革前的停滞阶段。如今的时装界缺乏领军人,属于各国混战。而所有的设计师都在寻找设计变革的钥匙。这个变革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因此在此之前,他们试图用之前的风格来承载自己的设计理念,把革新理念一点点融入进去,这是进入新纪元前的必然时期,是铺垫和酝酿期。”
在此,话题似乎又要转回究竟何谓抄袭。Karl Lagerfeld曾评价川久保玲“她虽然也有抄袭,但她用自己的方式选了很多东西,做成自己那一套。”我们自然不会把川久保玲归人抄袭者阵营。将现有元素再运用固然情有可原,著名的Le Smoking来自男士传统着装、Coco Chanel也被称为将穷人的衣橱赐予富人。时尚是反映时代生活态度与思维方式的镜子,时装设计的重点也就是创造出符合时代的风格。一个剪裁方式可以被千百遍运用,一种面料款式也能被不断重复。说到底,还是风格最重要——不是商业化的品牌风格,而是能真正激起当下人们诉求的摩登风格。
难怪Independent的时装评论员为Ghesquiere大呼不公,称人们不该对一个当今最具革新性之一的设计师如此苛刻,相比其他的拼贴设计师们,他在心底里理应认定了Ghesquiere是开拓新时装风格的希望,于是对其愈加保护。也难怪其他编辑记者们对Ghesquiere抄袭事件时加以指责,他们在心底里理应也认定了Ghesquiere为开拓新时装风格的希望,当希望让人失望,负面情绪自然加倍增长。前进的路途中难免曲折,而时装与服装最大的区分是它需要前进,大部分人都明白此理并屏息等待。另一些人,则需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