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韶华十年似水】教学 14.讲评试卷剖析作弊,牛郎偷看织女洗澡
1985年1月2日(星期三)
今天上课前才知道,昨天3班的曹斌来我家时走错了地方,跑到南方日报里面去找21栋,已经走到尽头了也没见到21栋,今天他来找我诉苦了,我挺过意不去的,只能安慰他几句,请他下次再来。
在4班讲评试卷时,我说道:“这次测验题目很容易,我没有事先告诉你们范围,但我发现大部分同学作弊。为什么我没有当场抓住你们?一来因为人数太多我抓不过来,更重要的是我想给你们留点面子,我不想让你们在同学面前丢脸。包括你们的头头(班干)们也偷看。请想一想,如果我当场抓住了你,那么全班同学会怎么想?作为班干,首先应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请再看看试卷的第一题‘解释下列词语’,不少同学的答案跟书上一模一样,回答得千真万确。既然我没有提前告诉你们要测验,那么你们是不可能去复习的,但你们的答案却和书上的一字不差,这说明了什么呢?因此,凡是这些解释和书上答案一模一样的同学的名单,我全部记录在案,到时总评时我就扣分,班长的分也扣!”
“老师你太犀利了”有人说。
讲评试卷后,我分别走到几个男生面前,一一指出他们哪个词语的解释是偷看的,开始他们全都抵赖,但当我明确指出以后,他们不得不点头认罪,这就是我的策略。其实,作弊者的名单我根本没记录,我才没那么多时间去记录呢,但我心中有数,确实是只从试卷上就看出谁作弊了,而且千真万确。
这帮人简直无可救药!考试之前根本不复习,只想着怎样作弊,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作弊的手段,为了作弊,他们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而且全都付诸实践了。幸运者,算是逃过了我的眼睛,不幸者,被我当场抓住,丢尽了脸,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怕丢脸的,以为脸皮丢了还可以找回来吗?
科头在办公室竟然叫我“小妹子”,我很不服气,对他说:“等明年再来一个比我小的,我就可以当大的了。”真的,明年如果再从师院挖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来,我就可以找借口离开这个糟学校了。
1985年1月3日(星期四)
今天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课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我正用一种柔美、激昂兼而有之的语调讲述牛郎织女为了自由和幸福不屈斗争的故事。一个女生颇为愤怒地说:“真是岂有此理,牛郎竟然去河边偷看织女洗澡,而且他们只见了一面就结婚了,怎么可能?!”
“还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学这篇民间传说,是为了让大家懂得自由和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个别同学那些丰富的联想最好能暂时收起来。还有问题吗?”
我让他们用“相依为命”造句时,
邝子驹说:“曹斌和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地生活。”
莫永聪则说:“旧社会人民相依为命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代替的是我的生活,不,是现在的生活。”
他们两个人的造句几乎是在所有同学的笑声中说完的,造句的人边说边笑,听造句的人边听边笑,连我也不得不笑了,这句子造得太“完美”了。
1985年1月4日(星期五)
几个备课组长在大发牢骚,为的是交叉出题的事。即是说,期末考试的题目不是本级的备课组长出,而是别的年级的老师出,比如初三的老师出初二的试题,高一的出高二的等等。学校头头的目的是为了检查老师们的教学水平,看看不是自己的任课老师出的考题,学生们的成绩如何。这可害苦了那些备课组长们。他们说没办法出题了,因为对别的年级不了解,要他们在一个星期内熟悉一个学期的内容,自己还要备课上课,根本办不到,何况他们本身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
再说,我以为,这种方式根本检查不出一个教师的水平,题目虽然是别人出的,但改试卷的还是任课老师,有些老师为了自己班成绩好,是可以放宽要求,分数就高一点。衡量一个老师的水平是多方面,不但要看老师怎样学,怎样教,还要看学生怎样学。如果老师讲得好,但学生根本不听、不学,那又有何用?总之我对校领导一味照搬别的学校的做法甚为不满。
我们每个教职工都拿到一份总结提纲,看着提纲的内容,简直无从入手,我才教了4个月的书,却让我回答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而且下星期二就得在科组做总结,时间那么紧,我生平是最讨厌写总结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知写了多少份总结了,大学的总结还被不少人拿去“参考”,没想到写了十几年总结,到了工作岗位还要写总结,真是万变不离总结。
下班后与何老师乘坐同一辆公交车。
在车上,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到了这个学校,肯定是没什么后门的。”
我插话:“我如果稍微有点后门,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
何老师又说:“你应该找一条退路,这个学校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是的,我要找退路了,可是我的退路在哪里?又该怎样找?我自己毫无办法,家里人好像抛一个包袱似的把我抛出去了,看见我工作了就撒手不管了。我想,如果当初父亲能出面的话,我就不会那么惨,现在也可以调到一个好点的地方去,只是我的父亲对一些小事管得太多(比如到了10点半,就会不厌其烦地催你睡觉),但对于我的前途大事却丝毫不管,看我受罪受气,也毫不动心。我是无计可施了。
1月8日(星期二)下午,是老师谈教学总结的时间。每个老师都是长篇大论地谈,我简直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我是最后一个发言的,只用了半分钟。我说:“没想到一来就让我教初二,莫名其妙!由于是中途接手,感到很困难。学生的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我就逼着他们学。每教新课之前一定布置几道具体的预习题,让他们先预习,以各种方式检查……”我一讲完,主持者宣布散会后,我是第一个溜出办公室的。
总算又过了一关,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们是这样做教学总结的!
不是我自视清高,我发现十中不少人都是很庸俗的,很难说话的,有些人甚至以看到别人出差错而后快,他们巴不得你出些差错,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消遣,用自己那喷着臭气但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嘴把你狠狠地嘲弄一番,这好像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因此在这里工作要小心谨慎,少说话为妙,万不可被人抓到小辫子,切不可让人笑话,同学告诉我工作的秘诀是:随大流,但绝不要比别人差。本来,我的个性是最讨厌随大流的,但现在看来,不这样做不行,虽然我极不情愿,那我上班时就要戴上假面具,下班时再把它摘下来,恢复我本来的面目,这是多么麻烦的事呀!
我必须离开这个地方!
1985年1月7日(星期一)
四年大学中,父亲多次叫我写入党申请书,我没听……
现在忽然对入党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才明白,有一块党员的牌子,那么他(她)的生活道路将会顺利很多。当然,入党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但现实确实给人这样的感觉,有不少好处,只有党员才有权力得到,政治条件比业务条件要重要得多。你没见到提拔知识分子为某某某长之前,首先必须让他入党,入了党才能升官。没有一官半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是会被人遗忘的,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生存,那种滋味不好受吧?只有当他(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会得到别人的重视,冠之以很高的荣誉。从前被人遗忘到现在被人捧上了天(如果此人不是党员,一定会有不少首长、脚掌们来劝他入党),实际上这也是颇为可悲的,但是,这就是现实。所以我要说,如果领导觉得你够条件入党了,你就入,管它三七二十一,自己给自己定的条件,往往是很高的,如果你过分谦虚,又会招来不少风凉话的。
以上是在信中劝人入党写下的一段话,但我还是不会入党,因为我从不想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