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客家围屋围成一颗走向世界的心
走进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的客家围屋,一颗跳动的心的节奏瞬间加快了。残旧的黑瓦屋檐、久经风雨的断壁残痕,却掩抑不了客家人那不屈不挠地求存、发展的印迹。
200多年风雨洗礼,椭圆型的围墙依旧屹立不倒,拱卫着黑瓦砖墙、雕梁、木门木窗木梯构成的南下两广的中原人的立身之所。
庭院与庭院,巷道与走廊相连,整座房厅、廊、房连成一体,厅与廊相连,廊与房相通。众多的户与户的单元迂回曲折,紧紧相依,身心相连,好似微小的细胞构成威武不屈的拳头。这虽陈旧的屋宇,仍可居住栖息。不时有原居民活动的身影。他们用柴火煮饭,在院坝晒谷。缭绕的炊烟在院后的古井上空久久不愿离去。这古井虽经百年,但泉流依旧不息。多了一点的就是当今地质勘探局加上的观古井防地震的警示标语。
客家人在异地的延续与壮大,在穿越这座占地30余亩的客家围屋的里弄、深巷、庭院、大堂与小屋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客家围屋围住了团结如一人的众多的心,彼此谦让、互助、相帮,对付围墙之外的邪恶,那真是万众一心,不惧刀光血影。
离别这客家围屋时,久久地徘徊在椭圆形的围墙外的广袤田园里,此时回首围屋,觉得围屋就是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异来之人,要使族群生存与发展,不得不筑围防守,然而客家祖先们除了坚持着这种坚守,同时又改革开放着,才有了今天让世界瞩目的客家文化与精神。
从这座围屋的直接建造者——在镇南关大捷中因战功显赫受朝廷赏银100万两全用来建筑这围屋的江海清向上追溯,从秦朝时期赵佗率军南下岭南建南粤国、至魏晋南北朝、南宋建都杭州、明末清初的客家人再次聚散迁移,中原汉族与异地人交流、交融,而形成了特有的品质与品性。无论因政治的、军事的还是商业的大背景 ,是血与火还是心相通的缘故,客家人都在走向与异地异族人的融合。
试想想,秦军南下,能带家眷者除少数将领外,众多士卒是孤丁而来,而此后的繁衍,或是就地通婚,或是日久生情捕获爱情而得来。人类啊,就是这样先是以族群繁衍再融汇成国家繁衍着,而最终继续着这种客家人的路途,走向世界人类的共融。到那时,客家围屋的围墙就建在了地球的环线上了,那是看不见的“围墙”。亲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走向大同的力量源泉! 





















曾辉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