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9
债券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在业界早有共识,但多数人印象中该市场还是摆脱不了体量小和发展慢的现状(尤其是信用产品)。这话放在2007年是对的,
2007年年底债券存量12.8万亿,沪深市值32.7万亿;但截至2012年9月底,债券存量25.2万亿,沪深市值21.3万亿——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超越了股票市场。另外,2012年9月底信用债存量是6万多亿,而在2007年年底仅有6千多亿。
如果说债券是机构投资者的市场,那么银行理财离我们更近,其发展速度也超乎预期。以工行为例,2011年销售理财6.1万亿,今年上半年销售3.7万亿(超过去年的6成);如果今年下半年再销售4.3万亿,那么今年理财销售可就超了2011年工行的贷款余额7.9万亿。
以前居民如果不买房子,不买股票,现金只能放成银行存款。现在有了银行理财产品(7万亿)、保险产品(6万亿)、信托产品(5万亿)、基金(2.5万亿)、券商理财(2千亿),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久期偏好和收益要求,对资金进行效率更高的配置。这样,利率(资金的价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而非央行指导利率决定——这就是利率市场化。一旦利率市场化,假设市场是有效的,那么理论上长期来看投资股票、债券和地产的风险调整收益应该是一样的。另一个后果是,作为资产泡沫的必要条件长期负利率难以形成。
股票、债券短期可能有跷跷板效应,此消彼长,但长期来讲健全的债券市场可以支撑股票的长期牛市。资金是经济体的血液,信用是心脏,把血液推送到经济体各部位;而股票的涨跌只是面部表情的变化。债券和贷款同为信用,但是前者对市场更灵敏。二十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信用危机,但是股票投资者都损失巨大。试想心绞痛的时候,面部表情可能会很狰狞;相反,心脏强劲,气血通畅,无须刺激,自然红光满面。
温和通胀不可怕,但恶性通胀却是债券的天敌。判断通胀是否来了,不需要知道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规扩张(2005年底不足30万亿,2009年底61万亿,2012年9月底94万亿);只要在2010年下半年的某日,您会发现北京胡同口的煎饼果子从两块五跳升到四块,那就是通胀来了。但是如果将M2的时间顺序反着看,就知道政府在90%以上的时间里,还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此,有理由相信政府有决心、有能力不让恶性通胀在今后三年发生。
债券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尤其是信用产品5年之内,可能从6万亿到12万亿。试想2012年6月底,我们的本币贷款余额为60万亿,只要有10%转化成信用债即可。另一方面,债券市场需求端资金充裕。2012年6月底我们的本币存款余额是88万亿,比例和绝对值为全球之冠,未来5年至少有20%的存款需要搬家。
经济放缓、通胀可控,需求有保证,债券时代已然到来。
(本专栏作者:大摩强收益债券基金基金经理
洪天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