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行健”为“天行乾”,“天地交”为“地天交”。

(2010-05-17 11:40:10)
标签:

读易

大易则通

周易感义

卷数

四库全书

传媒

文化

教育

校园

杂谈

文史

分类: 文化

“天行健”为“天行乾”,“天地交”为“地天交”。

 

 

 

四库全书(精)

 

卷二 经部二

 

卷九 经部九
  ○易类存目三

    △《读易》十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郑赓唐撰。赓唐,缙云人。前明天启丁卯举人,官至福建按察使佥事。

    是书《序》称丁亥,盖成於顺治四年。《经》文全用注疏本,每卦之末附《论》

    一篇,多经生之常义。至《系辞》旧虽分章,然自汉、晋以来未有标目。赓唐直

    加以“天尊章”、“设位章”诸名,则是自造篇题,殊乖古式。又《说卦》章次

    亦加删并而不言所以改定之故,更不免变乱之讥。盖犹明季诸人轻改古经之馀习

    也。

    △《大易则通》十五卷、《闰》一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世安撰。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井研人。前明崇祯戊辰进士,历任

    少詹事。入国朝,官至大学士。是书专主阐明图学,汇萃诸家之图,各为之说。

    虽亦及於辞变象占,而总以数为主。其《闰》卷则续采明罗喻义《读易珊瑚箸》

    及刘养贞《易遗象义》之说也。

    △《周易感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此书为未刻稿本,中多朱墨涂乙。其撰人姓名,墨笔题“东海衲民岳岚墨山

    氏述”,盖所自书。朱笔题“江西兵宪岳虞峦衡山氏述”,为其同里鲁钊所书。

    考《太学题名碑》录前明崇祯辛未科有岳虞峦,南直隶武进人。又《江南通志

    儒林传》称:“虞峦字舜牧,官至江西按察使。晚尤好《易》,撰有《周易感》

    及《春秋平义》二书。”书中云幼时及见熹庙初年,时代亦复相合。然则所谓

    《周易感》者,当即此书,特刻板误脱“义”字耳。书中又云“丙申五月著稿”,

    则成於国朝顺治十三年。疑其明亡以后,变服为僧,改名岳岚,故自号东海衲民

    也。是书惟解六十四卦,分作八巨册,而朱笔又间有标“二编第几卷”者。殆本

    有初编、二编,经钊删并为今本耶?其说详於取象,近钱一本之学。然皆参以佛

    氏,如称“西域之有迦文,犹中国之羲、文、周、孔”云云,谬妄非一。钊虽多

    所刊削,欲灭其迹,而能润饰其字句,究不能改易其宗旨。盖於王宗传、沈作

    之说又变本加厉矣。

    △《易学筮贞》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赵世对撰。世对字襄臣,衢州人。兹编论《易》为卜筮之书,故经秦火

    而独存。命之曰《筮贞》,谓以筮而贞万世之变也。不载《经》文,惟采先儒议

    论,分类编辑。一卷曰《缀集本旨》,曰《易学源流》,曰《图书节要》。二卷

    曰《蓍法指南》。三卷曰《占变详考》。四卷曰《易道同归》。论筮法与占变,

    条理颇为详明,盖纯以数言易者也。

    △《周易明善录》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继发撰。继发字绳武,贵溪人。其书专以后天诸图为主,由占筮卦气

    而蔓衍於律吕等韵。前有《自序》,谓:“后天之道以致用为主,而造化之流

    行有常有变。常者宰之於帝,变者藏之於神。履其常者以卦为体,通其变者以筮

    为用。是故帝者流行一定之极,而神者造化不测之机也。”其推阐亦颇极苦心。

    然与讲先天之图者亦同一关纽,总为《易》外之别传而已。

    △《丽奇轩易经讲义》(无卷数,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纪克扬撰。克扬字武维,号六息,文安人。是编用注疏本,不录经文,

    但每卦约诂数条,皆略象数而谈义理。详其文义,盖标识於《经》、《传》之上,

    而其后人录之成帙者也。

    △《羲画愤参》二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陆位时撰。位时字与偕,钱塘人。在前明尝官鄞县训导。是书成於顺治

    丙戌。前有位时《自序》,称:“小愤小悟,大愤大悟,不愤不悟。愤之云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故云‘愤参’。”其书专阐《河》、《洛》之数而附益以先

    天之时令、后天之节序。首列卦爻《象》《彖》诸解、图书诸说。每条之首,设

    卦难数条。卦画之下,列卦旨数条。卦后列《六爻总论》一篇,而以字义诸说别

    标题目,参错於经文之中。体例颇为庞杂。前又有黄道周《序》,不署年月,中

    有“时值《鼎》、《革》”语。考顺治乙酉、丙戌之间,黄道周方从朱聿键称兵

    闽中,势不暇为位时作《序》。况方辅聿键号改元,亦决不肯自称“鼎革”。

    其为依托无疑。盖以道周喜谈象数,与此书宗旨相近,故假借之以为重耳。

    △《周易辨疑》(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开先撰。开先字传一,长寿人。与嘉靖中太常寺卿李开先名姓偶同,

    非一人也。其《易》学受於乡人来知德。(案知德虽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其授待

    诏则在万历三十年,下距明亡仅四十年,故其门人能至顺治初尚在。)故其书诠

    解象数,多推阐其师错综之例,惟卦变之说与知德不合。其中驳《本义》者颇多。

    如九三“重刚而不中”、九四“重刚而不中”,《本义》谓九四“重”字疑衍。

    开先则谓三画卦重为六画,自四画始,卦重则刚亦重。其说近凿。又如《坤》六二

    “直方大”,《本义》:“赋形有定,《坤》之方也。”开先谓方即径一围四,

    伏羲方图之方。尤为不伦。至所自立之新义,如《说卦》“《乾》为马”而爻词

    取象於龙,朱子以为理会不得,开先则谓“伏羲时龙马负图,《乾》虽为马而非

    马,乃龙马也。周公略去马字而止言龙,非拟之以马,又拟之以龙也”云云。案

    《乾》与《震》合德,龙与马同性,故《说卦传》《乾》《震》皆取马象。至

    《震》之为龙亦以一索得男,体从《乾》化,故二卦皆取龙象。圣人系《易》,

    偶举一端,不得胶此以疑彼,而委曲以迁合之也。且爻词“潜”、“见”、“飞”、

    “跃”诸义,岂能施之龙马耶?亦好异而不顾其安矣。

    △《易存》(无卷数,大理寺卿王昶家藏本)

    国朝萧云从撰。云从字尺木,芜湖人。前明崇祯己卯副榜贡生。是书乃云从

    年八十时所撰。以数言《易》,而其数乃以律吕、历算为宗,旁及於三命、六壬

    之术。前列《易存四学》一条,称学者先读《易》卦爻词、《大传》蓍法,次学

    卦气以及支干阴阳、五行生克、气运衰旺,次学算归、除、因、乘,次学音律、

    词曲、声调、管弦以及翻切诸法方得。其说颇属支离。夫奇偶阴阳为万事万物之

    根本,故《易》道广大,推之无所不通。律吕为《易》中之一理,非因律吕作

    《易》,亦非因《易》作律吕也。历算亦《易》中之一理,非因历算作《易》,

    亦非因《易》作历算也。即以医术而论,荣卫者阴阳也,七窍者奇偶也,心肾者

    《坎》、《离》之宅也,其消长则《》、《复》之机,其升降则《既济》、

    《未济》之象也。至於五运六气、司天在泉,无一不与《易》理通。亦将曰因医

    有《易》,因《易》有医乎哉!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记云从作《杜律细》一书,

    凡吴体拗句,俱强使协於平仄。如“盘涡浴鹭底心性”句,则读“底”为高低之

    “低”。“江草日日唤愁生”句,则读“草”为《离骚》之“骚”。此书言《易》,

    殆亦类斯与?连江童能灵作《律吕古义》二卷,纯以《河图》、《洛书》为声音

    之本者,均可谓误用其心矣。

    △《周易说略》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尔岐撰。尔岐字稷若,济阳人。笃守朱子之学,因作此书以发明《本

    义》之旨。内惟第四卷分为二,故亦作五卷。李焕章作《尔岐传》云“八卷”者,

    误也。

    △《周易纂解正宗》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谢复撰。复字菁来,吉水人。其书先列朱子《本义》,以

    《直解》、《大全》、《蒙引》诸家之说各系於其下。其子能立以图说未备,重

    加纂订,别为一编,附之於后。盖里塾讲授之本也。

    △《周易麈谈》(无卷数,两淮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朱彝尊《经义考》载孙应龙有《周易麈谈》十二卷,疑此本

    是也。应龙字海门,馀杭人。顺治丁亥进士,官隰州知州。其书多引先儒语录,

    排比成文,或标曰“注”,或标曰“解”,或标曰“传”,每章之中三名叠见,

    竟莫得而详其例也。

    △《周易纂注》(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奇颖撰。奇颖字九愚,嘉定人。顺治辛卯拔贡生,官平遥县知县。此

    书大概依附朱子《本义》而稍参以己说。后有《附录》一卷,则其子所刻墓志、

    行状也。

    △《易史参录》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叶矫然撰。矫然字思,闽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官乐亭县知县。是书

    於每卦象爻各证以史事,盖仿李光、杨万里二家《易传》之意,而所举不免於偏

    枯。夫《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而不胶滞於一二事。文王、箕子偶引以明卦义,

    无所不可。至於每象、每爻必求其事以实之,则挂漏牵合,固其所矣。

    △《大易疏义》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芝藻撰。芝藻字淇瞻,溧水人。顺治甲午举人。其书论《九畴》本於

    《洛书》,谓万物之生始於五行,故五行居一。皇建有极为天地人物之主,故皇

    极居中。天时人事之应尽於五福六极,故福极居九。三八政,王者所以治明。七

    稽疑,王者所以合幽。此中央四正所以立其干也。五事尽乎人事,五纪考乎天时,

    故居肩之左右。三德以辅皇极,庶徵以验五行,故居足之左右。宋人《九畴》自

    《九畴》、《洛书》自《洛书》之说,未足以窥《易》书之奥。盖芝藻并主象数,

    故立论如此。然《系辞》虽有《洛书》之名,而所为《洛书》者其文实不可考。

    后人影附太乙九宫之法以造《洛书》,因而牵《洛书》以解《易》。是徒借《洛

    书》之名而非孔子所谓《洛书》也。夫《连山》、《归藏》,名见《周礼》,可

    以刘炫之书当之乎?芝藻亦眩於旧文,未之深考耳。

    △《周易滴露集》(无卷数,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张完臣撰。完臣字良哉,平原人。顺治乙未进士。是书皆训释文句,不

    及象数。大旨取朱子《本义》为主,而附益以诸家之说,於吴琏《订疑》、蔡清

    《蒙引》、姚舜牧《疑问》所引尤多。间亦附以己意。所注仅上、下两《经》,

    而无《系辞》以下,盖用程子本也。

    △《周易疏略》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沐撰。沐字仲诚,上蔡人。顺治戊戌进士,官资县知县。沐於《五经》、

    《四书》皆有《疏略》。其解《周易》,自谓悉本孔子《十翼》之义。所注多取

    旧文,融以己意,不复标古人名氏。书中力排京房、陈抟、邵康节之学,而抟等

    所造《河图》、《洛书》及伏羲、文王诸图仍列於卷首。其《洛书》条下注曰:

    “圣人因之,以明吉凶,著於《易》之首”。是竟以今本九图为孔子所定也。又

    揲蓍求卦必自内而外,由初而上,故古本相传卦画之下所注皆先下后上。沐独用

    朱睦之例,改为先上后下,於卦爻之始初终上,《系辞》之小成大成,俱无

    一可通。前有康熙庚申赵御众《序》,称“韦编以来,《易》学久晦,得此书乃

    明。”又有王渭《序》,称:“孔子之说有不可易,则张先生之说亦不可易。”

    沐自谓朱子所不能解者,绎诸孔训,恍然来告,敢曰独信,亦谈何容易乎!

    △《加年堂讲易》十二卷(编修戈岱家藏本)

    国朝周渔撰。渔字大西,兴化人。顺治己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前有

    《自序》,称与朱子《本义》、程子《传》及古今来言《易》之家大相乖戾。谓:

    “直接加年寡过之学,渔不敢当也。谓四圣人觉世明道之旨,不欲终晦於天下,

    赖四圣人之灵,窍吾之聪,凿吾之明,假吾之心虑口宣,以代为发之也,是则何

    能辞?”其自命甚高。今观其书,非惟尽反汉、宋诸家之说,并《系辞》、《文

    言》亦指为非孔子之说,横加排诋。即《彖传》亦有所去取。末附一卷,辟《洛

    书》之伪。首弁一卷,别衍《河图》之奇偶,而深斥《系辞》“太极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文。所解六十四卦,亦多创论。如谓乾卦以龙喻性,

    六爻皆言见性尽性。“见群龙无首”,犹言见性而实无所见。要之性亦强名,见

    亦落见,故增此以扫六爻名象之迹。谓《复卦》言贤人之去就,先儒作复善解,

    不知何所见而云然。其翻新出奇,大率类此,亦可谓好怪矣。

    △《读易近解》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汤秀琦撰。秀琦号弓,临川人。顺治中以岁贡生官鄱阳县训导。是编

    取《周易图说》为之发明,使浅显易解。旧有图者,因图而推衍之。旧有说而无

    图者,补图以证佐之。盖於《易》专主数,於数专主宋学者也。

    △《周易郁溪记》十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郁文初撰。文初号郁溪,蕲州人。官至肇庆府知府。此书为河间贾棠所

    刊。凡《总论》一卷,《上、下经》九卷,《系辞上传》三卷,而《系辞下传》

    至《杂卦传》则皆标卷下以统之,不复分析卷目。盖编次者之失也。书中首推

    《河》、《洛》,纵横曼衍,不出常谈。至於各卦《彖》爻,立论尤多僻异。大

    率以五行生克、精气骨肉为言。如解“需于血,出自穴”,则云:“《乾》者精

    气之极,而血脉之生通之,中行《需》是已。《坤》为血脉之极,而精气之生通

    之,中行《晋》是已。出自穴者,谓人自有生以来,耳穴已有,而今则天地通,

    水自穴中出也。目苞之启亦犹是也。”解“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则云:“明之入也,自右腹而下,自左腹而上,意巽也。火复则风生,心开则意

    随。”盖愈凿而障碍愈多矣。

    △《周易起元》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图撰。图字寄严,永丰人。是书以《太极》、《先天》、《河》、

    《洛》诸图合而演之,支离曼衍,不可究诘。如周子《太极图》以无极作一空圈,

    此则变为一纯黑圈形,以为阳含於阴。至于《太极图》乃为半黑半白圈,是先生

    阴而后生阳,非太极生阴阳也。又以名山大川分配六十四卦之阴阳,尤为牵合。

    昔林至《水村易镜》以卦配星,以为“仰观天文”。此更以卦配地,以为“俯察

    地理”。此非惟圣人作《易》,虑不及此。即邵子、周子传陈抟之图,岂料其末

    流至此耶?其诠释《经》文,每句皆随意叶韵,如《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则以“天行”为一句,“健”为一句,“君子以自强”为一句,“不

    息”为一句,而注曰“行叶杭,息叶襄”。《坤卦》初爻则注曰:“六叶翕,至

    叶室”,殆不知其何据。他如“云行雨施”、“飞龙在天”之类,必破为二字一

    句,虽嫌烦碎,理尚可通。至於《乾卦》三爻以“君子终日”为一句,“乾乾夕

    惕”为一句,“若厉”为一句,“无咎”为一句,则“君子终日”四字,不知是

    何文义矣。又《经》文之中多间以图,其图皆奇形怪状。如《文言传》“见龙在

    田”节下,附一物欲所蔽图,作纯黑壶卢形。上段分布五小白圈,中书“人欲一

    萌,血自攻心”云云四言诗十二句。下段则书“欲海茫茫不计深,其中灼灼产黄

    金”云云七言诗八句。左右注“致知格物”四字。下注云:“此亦黑体用阴文。”

    其图大抵皆类此,真不知意欲何为也。

    △《易赘》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艮撰。艮字无闷,号不,歙县人。是书每条皆泛论《易》理,不标

    经文。凡与人问答书中有论及《易》者,亦节录附入。自序云:“汉儒乱其数,

    宋儒凿其理,其有合於《易》而不失厥旨者,要非全《易》矣”。然大旨仍主义

    理而不言象数。《经义考》作一卷,称其友始安吴怀、鄱阳史白序之。今二《序》

    并存,而卷分为二,题曰“王炜”,盖艮之初名也。

    △《易大象说录》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吴舒凫撰。舒凫一名逸,字吴山,吴县人。是书惟释《大象》,盖因杭

    人施相《周易大象颂》而作,每条附以赞语。其中改“天行健”为“天行乾”,

    “天地交”为“地天交”之类。其子向荣《跋语》述其父言,称不阙疑而改《经》

    文,获罪千古,盖已自知之矣。前有《施相传》,谓崇祯乙卯相年十七。明崇祯

    无乙卯,当是己卯之讹也。

    △《周易惜阴录》四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世沐字尔瀚,江阴人。《江南通志》列之《儒林传》中,称

    其与陆陇其相契。考陇其《三鱼堂集》中有世沐《四书惜阴录跋》,盖亦讲学家

    也。其解《经》皆以变爻为主,盖宋都之绪论。其法为太卜旧法。其说则空谈

    义理,不出语录之窠臼。

    △《周易存义录》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其文与《周易惜阴录》并同。盖自觉其冗杂,删为此本,非

    别一书也。

    △《周易惜阴诗集》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是书取经传字义,分题赋咏,或为四言赞,或为五言、七言

    诗,多至一千馀首。盖本张九成《论语诗例》而益曼衍之。其《惜阴录》用吕祖

    谦本。此集所列《彖》、《爻》、《象传》次第,则仍用王弼本。其文皆体近歌

    括,不可入於诗集,今仍附之《易类》焉。

    △《图易定本》一卷(江苏周厚家藏本)

    国朝邵嗣尧撰。嗣尧,郇阳人。康熙庚戌进士,官至江南提学副使。其言

    《易》,以《河》、《洛》之数一乘一除之。小圆图即小横图之顺往逆来,大横

    图即小横图之因重成爻,大圆图即小圆图之运行寒暑,方图即大圆图之《乾》君

    《坤》藏,文王二图实由此变而通之。盖本於《皇极经世》者为多。末附以揲蓍

    之法。《自序》谓一刻於都门,再刻於上谷,三刻於襄阳,屡有改易。此本刻於

    康熙甲戌,凡四易稿始为定本云。

    △《易经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诜撰。诜字叔大,号实斋,海宁人。康熙壬子举人。由中书科中书官

    至礼部尚书。谥清恪。其书取六十四卦每两卦为一篇,前列《经》文而缀《总论》

    於其后。前无序文,亦无凡例。观其两卦合并之意,有以阴阳相反言者,《乾》、

    《坤》、《剥》、《》、《复》、《》、《坎》、《离》、《震》、《巽》、

    《艮》、《兑》、《临》、《》是也;有以上下反对言者,《屯》、《解》、

    《蒙》、《蹇》、《需》、《讼》、《师》、《比》、《泰》、《否》、《未济》、

    《既济》、《同人》、《大有》、《随》、《归妹》、《无妄》、《大壮》、

    《晋》、《明夷》是也;有以卦名比合言者,《小畜》、《大畜》、《小过》、

    《大过》、《损》、《益》是也;有以杂卦连合言者,《咸》、《恒》、《家人》、

    《睽》、《丰》、《旅》、《涣》、《节》、《萃》、《升》是也。至於《履》

    与《谦》、《豫》与《渐》、《蛊》与《困》、《观》与《颐》、《噬嗑》与

    《中孚》、《贲》与《革》、《井》与《鼎》,则未审其所以合并之意矣。

    △《周易广义》六卷(江苏周厚家藏本)

    国朝潘元懋撰。元懋字友硕,鄞县人。是书成於康熙壬子。以朱子《本义》

    为主,逐句发明,如注之有疏。又以章旨、节旨及敷衍语气者冠於上方。所谓坊

    刻高头讲章也。

    △《大易蓄疑》七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荫枢撰。荫枢字乔南,韩城人。康熙丙辰进士,官至贵州巡抚。是编

    用王弼之本,但有六十四卦而无《系辞》以下。其说多用朱子《本义》而小变之。

    然措语蹇滞,多格格不能自达其意。

    △《易论》(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国朝徐善撰。书首有沈廷劢《序》,称为南州徐敬可,则当为南昌人,而善

    自署曰嘉禾。考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徐敬可《左传地名考序》,又阎若璩《潜

    邱札记》亦称“秀水徐胜敬可为人作《左传地名考》”云云。其字与里贯皆合,

    惟名有异,未知为一人二人也。其书成於康熙丙辰。不载《经》文,亦不及《十

    翼》,惟六十四卦各为一篇,条举其义而论之。才辨纵横,而颇浸淫於佛老。

    △《周易应氏集解》十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应谦撰。谦字嗣寅,钱塘人。康熙己未尝举博学鸿词。是书朱彝尊

    《经义考》作十七卷。此本仅十三卷,然首尾完具,不似有所佚脱,或彝尊偶误

    耶?其注杂采诸说,故名《集解》。所取多依文训诂之说,未为精密。首列诸图,

    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乃创为《上经》三十六卦往

    来之图,《下经》三十六卦往来之图。一往一来,共成七十二卦,尤为枝节。

    △《易原》(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赵振芳撰。振芳字香山,山阴人。是书列《古本图书》、《古本易经》

    为首卷,列诸图与说为次卷。其《古本周易》,集诸家旧本而考其异同,於章句

    文字颇有厘订。惟所载图、说自《河》、《洛》、蓍法、五行、卦气而外,并及

    天行地势之类,则不免曼衍支离。夫《易》为象数之总,推而衍之,三才万物无

    不贯通。故任举一端,皆能巧合,然於圣人立象设教之旨则究为旁义也。

    △《易或》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在汉撰。在汉初名之裔,字天章,晚年乃易今名,字寒泉。歙县人。

    初与赵振芳同著《易原》,后复自作是编。曰“或”者,疑不自信之意也。书中

    不载《经》文,止按其节次,自为解义。复兼采诸儒之说,皆未见精要。卷首列

    《观玩要领》一篇,其第二条谓“爻辞”系於文王,而非周公。然文王作《彖辞》、

    周公作爻辞,自马融、陆绩以来,相沿无异。在汉乃欲去周公而存三圣,亦过於

    臆断矣。

    △《易经辨疑》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问达撰。问达字天民,江都人。前有康熙己未广平冀如锡《序》,称

    其得力於阳明良知之学。故其书黜数崇理,而谈理一归之心,力扫卜筮之说,未

    免主持太过。问达《自序》,首推王弼,又引王守仁“个个人心有仲尼”及“求

    诸我心之是”诸语。是即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也,宜有取於弼之虚无矣。

    △《周易通》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浦龙渊撰。龙渊字潜夫,吴县人。尝佐洪承畴幕,以承畴荐,授城步县

    知县。其书名《易通》者,谓六爻之义本一理,四圣之旨本一贯,自说《易》者

    解以己意,遂致卦辞不通於《象》辞,下卦之辞或不通於上卦之辞。故六十四卦

    各立论发挥,於卦义、爻义或逐条剖析,或连类推阐,务使相通而后已。其说不

    为无见。然卦爻之义宛转相通,亦犹一人之身,脉络孔穴宛转相通也。必从一脉

    以通百脉,由一穴以通百穴,则必有所隔碍於其际。故龙渊所说,有时而融洽,

    亦不免有时而穿凿。至既欲牵合於理学,又欲比附於史事,纵横曼衍,辨而太华,

    是又作论之才,非诂经之体也。

    △《周易辨》二十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浦龙渊撰。兹编因《系辞》“包氏王天下”之文,遂谓六十四卦无一

    非帝王师相之事,乃明主良臣所以致太平之书。因《乾卦》“六位时成”之文,

    谓六爻中君臣上下各有攸司。周公分位系辞,正名定分,皆取诸此。历来一切图

    书、象数、卦变等说,皆略而不论。夫人事准乎天道,治法固《易》理之所包。

    然谓帝王师相之学当求於《易》则可,谓《易》专为帝王师相作则主持太过矣。

    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作二十八卷。此本少四卷,疑亦《经义考》传写之误也。

    △《周易义参》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于琳撰。琳,平湖人。兹编皆因仍旧说,依文训释,罕所发明。末列三

    十三图,亦皆剿袭旧图而小变其貌。其自作者,如《在天成象图》,以日星霞露

    虹左列为阳,以月汉风霜雪右列为阴,而以云雨雷电雹雾居中为兼阴阳,殊为无

    理。《在地成形图》,以水金山右列为柔,土火石左列为刚,木丝盐并列於中

    为兼柔刚,尤不可解。而《成男成女图》作⊙○之形,《一阴一阳谓之道图》又

    作○=●形,益怪诞矣。

    △《身易实义》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廷劢撰。廷劢字克斋,嘉兴人。康熙中由副贡生授栾城县知县,官至

    商州知州。是书一以程朱为宗,凡宋明诸儒称引程朱之说者,摭拾无遗,其别有

    发明者,概屏弗录。前有《自序》云:“以心言《易》,未若以身体《易》之为

    实。以身体《易》,又必以《易》见诸用之为实。”故名其书为《身易实义》云。

    △《河图洛书原舛编》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河图》、《洛书》,辨者既

    非一家,驳者亦非一说。奇龄谓今之《河图》即大衍之数,当名《大衍图》,而

    非古所谓《河图》。今之《洛书》则太乙行九宫之法,亦非《洪范九畴》。既著

    其说於前,更列其图於后。其排击异学,殊有功於经义。顾其所列之图又复自生

    名例,转起葛藤。左右佩剑,相笑无休。是仍以斗解斗,转益其斗而已矣。

    △《易宗集注》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孙宗彝撰。宗彝,高邮人。是书成於康熙庚申。以象、数、理各有宗,

    因象而测其数,因数而测其理,而所宗者以中为主。故卷首冠以《中论》三篇。

    其说谓《河图》、《洛书》五皆居中。中,五象之宗也。五,数之中也。中,理

    之宗也。故名《易宗》。案《易》所言“中”,皆指中画,过与不及,皆因象示

    戒,则谓《易》为用中,未始不可。然必执《河图》、《洛书》之五位以为用中

    之本,则横生枝节,附会经义矣。注中於变爻、变卦及反对、互体之义独详,而

    卷首兼论岁运。其学盖出於黄道周而参以他说小变之。中间诋斥先儒,殊为已甚。

    又每节之下必注“宗彝曰”,云以拟《象传》,尤无谓也。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