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为“天行乾”,“天地交”为“地天交”。续
△《周易清解》(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见龙撰。见龙字寿水,杭州人。康熙中诸生。其说《易》,主象与理
而略於数。如解《屯》^**四止而初动,有“班如”之象。《大壮》九三“用壮”、
“用罔”之故。《旅》六二“得童仆”为得三爻。此类凡数十条,皆於《经》、
《传》有裨。惟《经》前《传》后,次序昭然。汉晋以来,或亦析《传》以附
《经》,从无后《经》而先《传》。见龙乃移《系辞》、《说卦》、《杂卦》、
《序卦》於《上、下经》之前,分为二卷,名曰《孔子读易传》。则欲尊孔子而
不知所以尊矣。
△《周易本义述蕴》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乾隆初荐充三礼馆纂
修官。是书取名《述蕴》者,盖取《通书》“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
以发”之义。大旨恪遵朱子《本义》,如解《屯卦》六二“匪寇婚媾”句,解
《否卦》“否之匪人”句。舍《本义》而从程《传》、孔疏者,亦偶有之,非其
通例也。其《经》、《传》之次第,则於卦画之后继以《彖辞》、《彖传》,於
《彖辞》、《彖传》之后继以《象辞》、《象传》,而《乾》、《坤》二卦则又
割《文言传》为二段,分缀於《彖》、《象》二传之下。其以《大、小象传》列
《彖传》后者,自谓用今本《乾卦》之例。列《彖传》於《彖辞》后者,自谓用
今本《坤卦》之例也。然割裂《文言》,又用何例乎?既非今本,又非古本,殊
为进退无据。又既解《本义》之九图,而《卦变》一图其说与《本义》互异者,
置不一言,亦为疏漏。至订定《杂卦》《大过》以下八卦,本蔡渊之说而小变之,
以《渐》、《归妹》、《既济》、《未济》四卦相次为隔句韵体,亦殊勇於改
《经》也。
△《周易蕴义图考》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是编主先天之学,皆根柢图书,演错综互变之旨,大抵推阐
旧说也。
△《砚北易钞》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黄叔琳撰。叔琳字昆圃,大兴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乾
隆辛未恩加吏部侍郎衔。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本义》为主,杂采诸说
附益之。中多朱墨校正商榷之处,盖犹未定之稿也。
△《宋元周易解提要、附易解别录》(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署养素堂纂本。又有黄叔琳名字二私印,盖即叔琳所录也。
其书盖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但裒诸说,不加论断。然所采录颇简,且书
名既题“宋元”,而书中复录《子夏易传》语十数条,未免失于断限。又宋时说
《易》者如王《易学》、林至《易裨传》、郑汝谐《易翼传》、赵汝梅《易叙
丛书》、林光世《水村易镜》之类,传于世者尚多,兹皆未录。而元人说《易》
者竟未采一家。其书未分卷帙,亦无序目,殆犹未成之本也。后附《易解别录》
一册,盖旁采异说,亦仅有宋而无元云。
△《周易浅解》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步瀛撰。步瀛字翰仙,河南新安人。康熙辛未进士。是编题其父含命
意而步瀛笔受者,昔房融译《楞严经》称为笔受。此注经而袭佛氏之称,盖偶未
检。其《凡例》称“家传《易》学已历六世,自其曾祖至其父与伯叔及其弟侄,
均以《易》得科名。又称《易》家自明嘉、隆以后,穿凿附会,置《本义》、程
《传》不顾,惟喜新奇异说。见之文者,蒙混支离。《大象传》孔子所著,庚辰
房书竟认作周公语”云云。盖其家传科举之学也。
△《易经详说》(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字永光,中牟人。康熙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是书兼用
程《传》、《本义》,谓朱子分象占,程《传》说理,二书不可偏废。故兼取二
家之说,低一格以别於经。又采诸儒之说互相发明者,再低一格以别於二家,觐
祖时有所见亦附著焉。其中亦间有与朱子异者。如朱子谓《左传》穆姜筮遇《艮》
之八法,宜以系小子失丈夫为占,而史妄引《彖辞》为非。觐祖则谓《艮卦》只
二不变,当为随。既以二为八,则非六二矣,当以《彖辞》为是,史非妄也。又
谓文王八卦方位未必分配父母男女,较量卦画阴阳。朱子从后推论,未必是文王
当日之意。又不取卦变之说。盖大旨虽出程朱,而小节则兼采诸论也。至所论卦
变,谓来知德为姚江之支派馀裔,创立异说,以翻程朱《传》、《义》之案。考
王守仁未尝讲《易》,知德亦不传姚江之学。黄宗羲《明儒学案》列之诸儒案中,
谓其与阳明相异,而惜其独学无朋,师心自用,可为明证。觐祖以门户馀习,见
近似者而咻之,亦考之未审耳。
△《易学参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冯昌临撰。昌临字与肩,嘉兴人。是书分内、外二编。内编为说六篇,
自《先天八卦图》以至《八卦纳甲》。外编亦六篇,自天干化气五行以至七政四
馀。盖欲从汉学而不究古法,遂以后世斗首化曜之说参杂而敷演之,可谓逐影而
失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