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行健”为“天行乾”,“天地交”为“地天交”。续

(2010-05-17 11:37:49)
标签:

传媒

文化

教育

杂谈

四库全书

文史

周易清解

周易本义述蕴

周易蕴义图考

分类: 文化

“天行健”为“天行乾”,“天地交”为“地天交”。续

 

 

 

 

 △《周易清解》(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见龙撰。见龙字寿水,杭州人。康熙中诸生。其说《易》,主象与理

    而略於数。如解《屯》^**四止而初动,有“班如”之象。《大壮》九三“用壮”、

    “用罔”之故。《旅》六二“得童仆”为得三爻。此类凡数十条,皆於《经》、

    《传》有裨。惟《经》前《传》后,次序昭然。汉晋以来,或亦析《传》以附

    《经》,从无后《经》而先《传》。见龙乃移《系辞》、《说卦》、《杂卦》、

    《序卦》於《上、下经》之前,分为二卷,名曰《孔子读易传》。则欲尊孔子而

    不知所以尊矣。

    △《周易本义述蕴》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乾隆初荐充三礼馆纂

    修官。是书取名《述蕴》者,盖取《通书》“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

    以发”之义。大旨恪遵朱子《本义》,如解《屯卦》六二“匪寇婚媾”句,解

    《否卦》“否之匪人”句。舍《本义》而从程《传》、孔疏者,亦偶有之,非其

    通例也。其《经》、《传》之次第,则於卦画之后继以《彖辞》、《彖传》,於

    《彖辞》、《彖传》之后继以《象辞》、《象传》,而《乾》、《坤》二卦则又

    割《文言传》为二段,分缀於《彖》、《象》二传之下。其以《大、小象传》列

    《彖传》后者,自谓用今本《乾卦》之例。列《彖传》於《彖辞》后者,自谓用

    今本《坤卦》之例也。然割裂《文言》,又用何例乎?既非今本,又非古本,殊

    为进退无据。又既解《本义》之九图,而《卦变》一图其说与《本义》互异者,

    置不一言,亦为疏漏。至订定《杂卦》《大过》以下八卦,本蔡渊之说而小变之,

    以《渐》、《归妹》、《既济》、《未济》四卦相次为隔句韵体,亦殊勇於改

    《经》也。

    △《周易蕴义图考》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是编主先天之学,皆根柢图书,演错综互变之旨,大抵推阐

    旧说也。

    △《砚北易钞》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黄叔琳撰。叔琳字昆圃,大兴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乾

    隆辛未恩加吏部侍郎衔。是编用注疏本,以程《传》、《本义》为主,杂采诸说

    附益之。中多朱墨校正商榷之处,盖犹未定之稿也。

    △《宋元周易解提要、附易解别录》(无卷数,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署养素堂纂本。又有黄叔琳名字二私印,盖即叔琳所录也。

    其书盖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但裒诸说,不加论断。然所采录颇简,且书

    名既题“宋元”,而书中复录《子夏易传》语十数条,未免失于断限。又宋时说

    《易》者如王《易学》、林至《易裨传》、郑汝谐《易翼传》、赵汝梅《易叙

    丛书》、林光世《水村易镜》之类,传于世者尚多,兹皆未录。而元人说《易》

    者竟未采一家。其书未分卷帙,亦无序目,殆犹未成之本也。后附《易解别录》

    一册,盖旁采异说,亦仅有宋而无元云。

    △《周易浅解》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步瀛撰。步瀛字翰仙,河南新安人。康熙辛未进士。是编题其父含命

    意而步瀛笔受者,昔房融译《楞严经》称为笔受。此注经而袭佛氏之称,盖偶未

    检。其《凡例》称“家传《易》学已历六世,自其曾祖至其父与伯叔及其弟侄,

    均以《易》得科名。又称《易》家自明嘉、隆以后,穿凿附会,置《本义》、程

    《传》不顾,惟喜新奇异说。见之文者,蒙混支离。《大象传》孔子所著,庚辰

    房书竟认作周公语”云云。盖其家传科举之学也。

    △《易经详说》(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字永光,中牟人。康熙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是书兼用

    程《传》、《本义》,谓朱子分象占,程《传》说理,二书不可偏废。故兼取二

    家之说,低一格以别於经。又采诸儒之说互相发明者,再低一格以别於二家,觐

    祖时有所见亦附著焉。其中亦间有与朱子异者。如朱子谓《左传》穆姜筮遇《艮》

    之八法,宜以系小子失丈夫为占,而史妄引《彖辞》为非。觐祖则谓《艮卦》只

    二不变,当为随。既以二为八,则非六二矣,当以《彖辞》为是,史非妄也。又

    谓文王八卦方位未必分配父母男女,较量卦画阴阳。朱子从后推论,未必是文王

    当日之意。又不取卦变之说。盖大旨虽出程朱,而小节则兼采诸论也。至所论卦

    变,谓来知德为姚江之支派馀裔,创立异说,以翻程朱《传》、《义》之案。考

    王守仁未尝讲《易》,知德亦不传姚江之学。黄宗羲《明儒学案》列之诸儒案中,

    谓其与阳明相异,而惜其独学无朋,师心自用,可为明证。觐祖以门户馀习,见

    近似者而咻之,亦考之未审耳。

    △《易学参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冯昌临撰。昌临字与肩,嘉兴人。是书分内、外二编。内编为说六篇,

    自《先天八卦图》以至《八卦纳甲》。外编亦六篇,自天干化气五行以至七政四

    馀。盖欲从汉学而不究古法,遂以后世斗首化曜之说参杂而敷演之,可谓逐影而

    失形矣。

    △《易象》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明弼撰。明弼字亭二,陕西人。康熙间官凤翔府教授。是编取六十四

    卦《大象》列《本义》於前,而各敷衍数语於后,殊无所发明。

    △《易宫》三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隆元撰。隆元号易斋,归安人。康熙甲戌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其

    书前后无序跋,末阙《杂卦传》,其中亦多阙文、阙卷,又颇有涂乙,或注“未

    定本”字,或注“非先生手授本”字。则隆元草创未竟之书,其门人追录之也。

    大旨取来知德之说,以不反对之卦为错,反对之卦为综。错者一卦自为一宫,综

    者两卦合为一宫。《上经》三十卦不反对者六,合之为十八卦。《下经》三十四

    卦不反对者二,合之亦十八卦。总二篇分配之数,适符邵子三十六宫之义,故以

    名书。中多从吴澄《纂言》,改易《经》文,颇伤于轻信。

    △《读易管窥》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隆元撰。是编卷一为《考略》,次列《河图》、《洛书》诸图。其

    《河图旋毛》、《洛书坼甲》二图云,得之朱升《易经旁注》。然升洪武时人,

    非伏羲时人,不知何自而见之(案《旋毛》、《坼甲》二图乃吴澄所传,非始于

    朱升)。卷二为《先天后天卦图》。卷三为《蓍数太极图》、《卦象太极图》、

    《性理太极图》。《性理》即周子之图也,馀二图,隆元所造也。卷四为《参伍

    错综图》,为《纳甲》,为《卦变》。卷五为《启蒙三十二图》,而附以《占例

    私言》。大抵力阐陈抟之学。其辨归有光《先天图》晚出一条,谓《舜典》首二

    十八字齐建武时始出,学者未尝疑之,岂先天四图不可出於太平兴国时?是又未

    考《经典释文》之语矣。

    △《读易约编》四卷(内府藏本)

    国朝朱江撰。江字东注,江都人。是书成於康熙丁丑。其《凡例》有云:

    “是编原为便举子业,凡可备大小试题者,著其精意,馀止存《经》文。”盖乡

    塾课蒙之本也。

    △《孔门易绪》十六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德纯撰。德纯字能一,号松南,长洲人。康熙庚辰进士,官常山县知

    县。是书专以《十翼》解经。其说谓经本无阴阳、刚柔之名及天、地、风、雷、

    水、火、山、泽之象,皆夫子所显示以阐经,故曰《孔门易绪》,为目凡三:曰

    《经绪》,说《上、下经》也。曰《传绪》,说《系辞》、《说卦》、《序卦》、

    《杂卦》也。曰《绪馀》,则以诸家《易》图为未善而以己意推衍,自立新图、

    新谱也。别以《引绪》冠於首,则总论也。其说与诸家迥异。盖《易》道广大,

    随引一端推衍之,皆可成理耳。

    △《易韦》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朱襄撰。襄,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庚辰。卷首为《易图说》,凡十二

    图。其以九数为《河图》,宗刘牧之说。而以《洛书》为八卦,又与牧异。其

    《尚占》一图,独有图而无说,殆传写佚之欤?次为《读易字义》,凡十四篇。

    其说无一不与前人相反。盖不究圣人立教之本,而惟黑白奇偶之是求,其势必至

    於此,不足异也。其《读易字义序》称命之曰《易韦》,而撮取《大传》中之字,

    推明其义凡十四则,冠於《易韦》之前。然则《易韦》别有全书,此特其卷首

    《图说》及《字义》耳。

    △《周易阐理》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戴虞皋撰。虞皋号轩,昆山人。是编原稿凡三四百纸。虞皋自以为太

    繁,删存十之一二。其子孙贻又以为太简,复采原稿补其遗阙,即此本也。书成

    於康熙壬午。前有孙贻《序》,后有虞皋从子鉴《跋》。大旨黜象数而明义理,

    故名曰《阐理》。首冠《授易源流》一篇,分言数、言理二宗,於汉以来诸儒之

    学皆有所排击,惟推尊郝敬之书,持论颇偏。其述数学,以为老子传鬼谷子,后

    焦延寿得之以传京房,陈抟得之以授穆修、李之才以及邵子。按老子与孔子同时,

    鬼谷子与苏秦同时,相距百有馀年,邈乎无涉,不知老子之《易》何以得传鬼谷

    子。又《汉书》载焦赣之学莫知所出,自称出於孟喜,而喜弟子施雠等力攻其非,

    无所谓得之鬼谷子者。至焦、京乃占候之术,而陈抟所传《先天》诸图,则以道

    家炉火之说推衍阴阳奇偶,其法截然不同,亦无所谓得之焦、京者。虞皋所云,

    均不知其何本。其述理学,以为孔子授商瞿后,分田何、费直二家。田何学传晁

    说之、吕祖谦。费直学传郑玄,玄传王弼。至宋而为周、程、朱三家之学。至明

    而为胡广之《大全》、蔡清之《蒙引》、林希元之《存疑》、陈深之《通典》,

    而郝敬之书独能脱尽陈腐。案郑玄、王弼,截然两派,一汉一魏,时代又殊,无

    玄传於弼之事,所考尤疏矣。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