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汉墓在新密牛店镇打虎亭村,当年没高速时,去宇宙“天地之中”的佛门少林寺都得路过此墓,曾经的熙熙攘攘也化作了门前冷落车马稀。汉墓由西砖雕墓、东壁画墓组成,为了给景区添姿加彩,旁边复制了一款伪壁画墓。即好似推出了完整墓系列,也给门票收入找到了理论支点。
西墓主人有考证说是东汉弘农郡太守张德,石墓、石棺等产品流行于两汉,尤其东汉最盛。能拥有的都是非富即贵。长长的墓道下去是墓室,有7间,石墙上青砖起穹顶。各室墓门遍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主室列葬具,副室放陪葬物。
幽冥的空间里不是恐惧而是失望,所有的画像石均恶心的用密格铁丝网围着。远看朦胧失真,近拍又失完整图像。画像石被拓得油光发亮,无一例外。他们怕摸坏、拍坏、看坏,但不怕拓坏,这一想,徐州等地的裸展汉墓绝对都是良心货。
中国所有的汉画像石都是车骑出行、庖厨宴饮、博局对奕、舞乐百戏、伏羲女娲、朱雀饕餮等这类题材,只有雕刻手法不同。这些内容与中央倡导的核心价值不冲突,生如此,死亦如生,他们只追求物质性的今生和精神性的来生。大墓的投资方和施工方都是按此方针既办的,艺术、文化、历史性什么的都是它的附加值而已。
打虎亭的内容也不例外。墓里的所谓迎宾图、车马图、收租图、庖厨图等,它们更像是一种轮廓,比起其他汉画像石,几乎看不出细节,精彩也无从谈起。
东墓是村民盖猪圈时发现的,是个真正的壁画墓,但已封死,闭门谢客。伪墓只是还原了一个场景,画的倒是铺天盖地。对于这类仿制货,尤其壁画,天生抵触,具有免疫力,但管理者还装模作样的用玻璃罩着,真是无语问苍天。在热闹中看看罢了。
马路边上范曾题写的国保碑
后士郭壁画墓在新密市区不远的米村乡后士郭村。此国保属于打卡型国保。地表有3房1土丘,它们是1963年农民处取土时发现的东汉壁画墓。3房是已发掘的3座墓葬,大门紧锁。这类墓是脆弱型,因为有2千年的地下壁画存在,但它还是特权型,不是考古或拥有公器者,一般是进不去的,当然摸金校尉例外。
诸多文化我们都把它说成“精珍孤”三品,是研究什么的重要史料,具有多少价值。但现场感的体验是真实的,如果设多了太多的机械化障碍,会阻隔古物实现价值的途径,有时会因噎废食。壁画尚可理解,可有些东西没有环境的困苛,是看不坏的,但总有一堵金刚墙会让爱好者亲自碰壁的。
李家沟遗址在新密岳村镇李家沟村,连“地主”白丁同学也要左询右问,即便到了跟前也是披荆斩棘才得以一见。遗址上建了一个豪奢的大罩房,为一处几乎没看点的地方舍资靡费,真是寥寥无几。如果是为了旅游,那得饿死多少卖票的,如果是为了保护,则超脱民生过于隆重了。
李家沟是距今10500年-8600年的史前文化,处在旧石器与新石器的交叉路口,旧石器时代是以打制石器为主,而它浅层陶片的堆积,又蕴含有新石器时代的特征。石器属于来料加工,陶器属于有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从石到陶的过程人类走了百年、千年。
不是祖先不够聪明,而是他们一直的探索。这让我想起了铁锅,中国烹饪有煎炒烹炸等64个动词,而炒是伴随着铁锅的发明而盛起的。炒菜为什么要先放油,很多答案是:香、不粘锅,但蒸煮也香、不粘锅。起初放油是使铁锅温度快速增高,食物快熟,节省柴火燃料而为,所以什么都是探索出来的,这才有了文明与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