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图书馆旧址、大观圣作之碑、七世同居坊 【河南新乡】

标签:
河朔图书馆旧址新乡文庙大观圣作之碑七世同居坊卫河公园 |
分类: 国保游踪 |
河朔图书馆在卫河公园内,“河”指黄河,“朔”是北方,民国时新乡专区辖管14个县,今天的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等地,都是“河朔”的泛指地带。图书馆的功用开启民智,新乡的第一座图书馆是1928年建成的“中山图书馆”,刚建成几年后就明显感觉到小了,时任县长唐肯提议修建一个大的,“河朔图书馆”呼之欲出。
河图由杨廷宝设计,建成于1935年,中式风格的钢筋水泥建筑。建楼钱用募捐、彩票等方法筹集,获银元4.6万,中国的彩票公益早在清末就有,这种方法确实科学有效。河图由天津祥记承建,楼长44米,宽22米,两边2层,屋顶歇山式,中间3层,重檐素瓦攒尖式。有趣的是,后者维修时将毛诗《七律•长征》嵌入墙体,那年河图竣工时,长征队伍正在四川诺尔盖国家湿地公园徜徉呢。
1984年重修图书馆的补刻,左:唐肯草书“大厦连云秘籍累箧”,右书“河
朔图书馆”。河朔馆的首批图书,是唐肯募集来的,有几十柳条箱,谓之“累箧”。
1949年后这里成为平原省图书馆,短命的平原省撤销建制后,这里成了新乡图书馆。现在是依然在用的新乡群众艺术馆。赶的不巧,正好闭馆,不过这地方看看罢了。河图所在的卫河公园也挺亲民、清雅,是个休闲的好去处。
======================================
碑在大门一进门的右手一角,已住在了一个攒尖式小方亭里,欣慰的是,通过漏窗可以一睹。碑高4.4米,宽1.2米,碑额蔡京书“大观圣作之碑”
6字,碑身四周饰卷草缠枝牡丹,碑文由宋徽宗赵佶撰写,谓之“圣作”,李时雍摹瘦金体书丹,碑座为伏碑赑屃。
大碑刊刻于大观二年(1108年),宣和三年才完成,1000多字竟用了3年才刻成,不可思议。碑文刻的是《御制八行八刑条例》,所谓“八行”就是“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渊,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八刑”即“不忠、不孝、不悌、不和、不姻、不睦、不任、不恤”,很浅显易懂,其实就是宋版的“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中国梦和谐碑”。
康熙35年(1696)残碑
左:明隆庆3年(1569年)《重修新乡县儒学记》碑,右:清康熙27年(1688年)《文庙重修碑记》碑。
======================================
七世同居坊就在繁华的平原路上,是一个四柱开三间起五楼的青石结构牌坊。其建于道光4年(1824年),是彰表坊主赵珂平白莲教有军功、赵家七代同居一堂而建。赵氏是明初的山西大槐树移民,七代不分家确实不易,而像浙江浦江的郑义门,15世3300多人同居一堂,那更是传奇。
石坊高调的居于街中,估计当年是村子的标志性建筑,财富可以隐藏,荣耀必须张扬。坊高10米,宽8.5米,正反有小匾,刻“圣旨”2字。字牌南北文字相同,上下刻有“旌表例授承德郎军功加正六品衔”“候选布政司经历赵珂七世同居坊”,横枋雕饰精湛,有人物故事、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立柱刻有花草,夹柱石有24只石狮。石坊通体相对完好,上部构建明显为补件,其实它遭遇了战争、红色年代和车祸,保留下来已不易,现在已成为新乡街景的点缀小品。
前一篇:古莲花池 【河北保定】
后一篇: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