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标签:
龙山石窟童子寺遗址童子寺燃灯塔昊天观太原杂谈 |
分类: 国保游踪 |
旅行本身就是故事,故事中也有故事。在北京青旅遇见了一位华裔马来西亚小伙,我们相见甚欢,槟城、马六甲、华人、《小娘惹》、民俗、宗教、马航……话题很多。他多次来中国旅行,最喜欢成都和太原,喜欢“太原”,令我诧异。他说,去龙山石窟的山道塌方了,说了半天也不让进,结果敏捷的跳过栏杆,死命的往山上跑,保安太胖没追上他,总算没白来。
小伙的信息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正好5天后我要去龙山。怀着忐忑还是决定试下运气。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山路依然再修,景区封闭。我决定效仿马国小伙,无奈保安就贴身站在我跟前,吵嚷之时,过来一领导,我说了一堆,没想到领导慈悲为怀,让保安给我开锁放行。不仅给我省了20大元门票,还加了微信。后来下山时,正好遇见他开车回家,主动搭了我一截到308路公交站牌,感谢这位段姓领导。
龙山石窟早8点以前是免费的,有兴趣者308路“园艺学院”下,步行即到。时值春景,漫山遍野灿秀锦然,桃花、丁香美袭了山峦。其实无论赏景、访古,龙山还是可以的。这也是我第二次来龙山石窟了。山道确实被滑落的岩体掩埋了,正在加护网和隔墙。“道可道,非常道。”好在这截“非常道”不长。
龙山属道教石窟,作为本土教,其实它的窟龛造像遗存也是屈指可数,安岳玄妙观造像、剑阁鹤鸣山石刻、泉州的老君岩造像、太原龙山石窟等。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国师”宋德芳游渥西山,见此山唐人已开2窟,于是继续开龛造像,又造5窟。明代正德年间,内官畅英再补开2个辨道龛,龙山石窟始成今日之格局。
龙山石窟在龙山东峰,其远观更像是在山顶隆起的一块巨石,9窟浑然一体。面南有7窟,其中唐窟2个,废窟2个,元窟3个;面东有2窟,均为元窟,共有石像65尊。其规模不大,造像不高,无法堪比佛教大龛巨佛,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窟。
龙山9窟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披云子自赞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2个辩道龛。
8、9号窟为辨道龛,里面的石像毁之最甚,几成废窟。1号窟(虚皇龛)位于龙山之顶。石窟在岁月蹂躏中,风化与盗损,使得造像大多残缺不全,有头像者已为数不多。整个石窟的雕刻,借用了圆雕技艺,得之自然,出于意表,中规中矩、返璞归真。

三天大法师龛为唐代开凿,里面有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3人和8位侍者像,张氏分别被后人称为天师、嗣师、系师“三师”,造像各高1.35米。张道陵为五斗米道(天师道)首创者,其居中,为坐像,左右儿、孙为立像,此窟保存相对完好。
卧如龛内雕有3人,1卧2立。正中一老者穿褐帔冠服,头东足西,枕于床上,方向与佛教卧佛相反,雕像1.8米长,与真人略同。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三清龛在陡立岩石开龛,第一次没爬上去,这次终于颤颤巍巍接近了洞口。正面雕刻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太上老君,两壁各雕6尊真人和侍者像,是龙山石窟人物雕凿最多的一窟。造像身后有彩色背光,借用了佛教元素。
玄真龛为唐窟,主像玄真子张志和盘腿而坐,有侍者立于两侧。张志和是唐代中期道教“正一派”中的著名人物,琴棋书画兼诗词、道学、天文等均有涉及,是个全才。他将修炼心得辑为12卷的《玄真子》,被称为《道德经》的补充版。而他的《渔歌子》一词,世人也非常熟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中国诗词大会里就有一题,填“鳜”字。
披云子自赞龛此窟是宋德芳给自己雕刻的主像窟。宋德芳号披云子,他曾随其师丘处机西游大雪山,到哈剌子模觐见成吉思汗,是十八侍行者之一。里面雕刻有4像。窟内,宋德芳坐于台上,左右站立的为弟子秦志安、李志全。左侧壁面开一圆拱门,一道童手持书卷欲踏入,谓之“道童掩门”。主像、辅像均无头,他们着宽袖大袍,蔽膝垂帛,雕琢手法细密,如云舒行,如水畅流。
窟中的藻井为凤凰祥云浮雕,这在中国石窟中十分罕见。红黑黄三色构染,近800年不褪本色。云海上下怒翻,凤凰展翅遨游在其中,呼之欲出。
七真龛是龙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其有内外2室,内室上壁刻有“玄门列祖洞”5字,顶部凤龙纹藻井,煞为精致,里面雕有王重阳7大弟子像和2名侍者,是讲经论道的场景。弟子雕像3面排列,正面3尊,两侧各2个,头像也被盗凿得干干净净。
从昊天观顺路下去就是燃灯塔,路过皇姑洞童子寺遗址。在这里能远眺太山,是属于道教系统外的佛教区域。
佛阁遗址依旧老样,多年了它还在加固清理、维修。燃灯塔当初为供养大佛而建造的,佛灭灯存。其高5.07米,是中国甚至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燃灯石塔。石灯在太原的崇善寺也有一款。
这座北齐灯塔已修缮完毕,住进了能遮风避雨的亭子里。燃灯塔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中空,内置灯室。下部束腰,塔顶为六角形屋顶样式,周身的残雕已漫漶不堪。灯室三面开窗,远观灯塔,玲珑颀美,它也是童子寺残留的最后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