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博客闲云野鹤
博客闲云野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8
  • 关注人气:4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独一代”,初为父母难

(2011-03-02 08:11:25)
标签:

独二代

教育

子女

依靠

父母

焦虑

厚望

分类: 阅读随笔

   这篇文章很值得初为父母的“独一代”们一读,既为人之父母,就有养育子女之责任,过度依赖别人,于己于子女都不利。为了孩子的前程,尽一尽做父母的责任吧!子不教,父母之过也!

                                      

                                   只生不养——被标签

    在常人眼中,“独一代”自小习惯被人照顾,还未学会怎样照顾别人时,就纷纷面临结婚生子——“只生不养”成为他们的一个标签。于是,“隔代教养”成为“独一代”选择的一种教养方式。

    有人说,“独一代”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房奴”、“车奴”、“卡奴”的他们背负着生活、工作的重压,祖辈的援手无疑雪中送炭,使他们极易做出让祖辈分流压力的决定。于是,隔代教养在一片质疑声中依旧保持上升的比例。另外,孙辈数量减少,双方老人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希望”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轻松教好独二代》作者顾建梅看来,隔代教育有诸多弊端,可如果明知有端却仍去做,则一定有他非做不可的理由;“独一代”的身份标签并非来自于们真的做了什么,而来自于人们对他们行为的片面诠释和由此阐发的联想。

    拼养,是这代父母独有的教育方式,有孩子的家庭组成一个临时玩伴小组,每一对父母轮流照看本小组中几个孩子。拼养表面上拼的是孩子,实际上拷问的却是家长的素质。 

                                      过度早教——被焦虑

    在一次世界心理学大会上,有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岁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试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研究员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乐观,“独二代”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许多类似实验和研究显示,懂得克制的孩子今后会更加独立,更有责任感,且更容易实现人生目标。而我们习惯过度满足孩子,使太多孩子变得不能等待、不能忍耐。

    孙云晓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在我们身边,有不少早教“发烧友”父母,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这其实是“独一代”存在教养焦虑的表现,比如欠缺育儿经验、对孩子寄希望过高等。

    强迫小孩改变生活习惯,过多地限制活动自由,这无形中成了一种“心理虐待”。过度早教不仅会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也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社交,是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

    韩国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教授曾给年轻父母们的一句忠告: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別人的能力等。文龙鳞通过大量究得出了“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的结论。

    教养焦虑不能回避,只有当我们接受这一切,才能与其慢慢磨合,并在磨合中获得使自己与现实和解并对话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独一代”父母的教养焦虑终将实现软着陆。

                                                                摘自(《光明日报》2.11 靳晓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