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隋唐宋永济渠流经的县

(2024-01-23 09:53:13)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文化纪事
隋唐宋永济渠流经的县

隋唐永济渠。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凿到涿郡(今北京市)的运河称为永济渠。唐因隋旧,又对永济渠加以疏浚、筑堤,成为维持中原与幽燕地区水上往来的枢纽,永济渠河道的径流没有多大的变动,继续沿用永济渠的名称。
宋永济渠多称“御河”。北宋建国之初的东北边界就到“信安”(天津西),永济渠最北端亦即信安。其南端引沁水段,因沙掩磧埋而废弃,改由百门泉作水源的卫水。中段永济渠自隋、唐到北宋商胡北流时一直没有大的变迁。
以下依据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史料(书名后的“卷”系笔者添加),再加上今天所知的沿渠城镇来描述这段永济渠的位置关系。
汲县: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二:“有御河。”隋汲县,今卫辉市府东北1公里,隋汲郡(治卫县今浚县卫贤)属县。
黎阳县: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渠。”汉黎阳,在今浚县政府东偏南3.0公里处的大高村西与河道村间,紫金山北。
临河县:《太平寰宇记》卷五七:“永济渠在县西北三十三里,自黎阳入界,东北入魏州内黄界。”又《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渠。”隋临河,浚县城东北18公里和善堂镇临河村南。
内黄县:《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隋内黄,开皇六年复置,移治于今内黄县西二十里旧县。
洹水县:《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西去县二里。”又《寰宇记》卷五四:“白沟今名永济渠。”北周洹水县,治今河北省魏县西南旧魏县,今大名县西稍南六十里。
魏县:《寰宇记》卷五四“白沟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隋魏县,586年隋复魏县于汉旧治于村,今大名县西十里双未城村附近。
贵乡县:《信都记》曰:白沟水,地接馆陶界,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县界流入。《新唐书》卷三九:“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徒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北周县时迁到孔思集寺,今大名县大街乡。
馆陶县:《元和志》卷第一六:“白沟水本名白渠,西去县十里。”隋馆陶治今冠县东古城镇。
永济县:《元和郡县志·永济县下》记载:“永济渠在县西郭内,阔一百七十尺(约52米),深两丈四尺(约7.4米)。”永济县(772-1072年),治今冠县北馆陶镇。
临清县:《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在县城西门外。”隋临清,在临西县城仓上村;金初移治曹仁镇(今市南旧县村)。
清河县:《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又《寰宇记》卷五八:“永济渠……南自汲县引清、漳(淇之讹)二水入界。”隋清河县,在今清河尹才庄。
清阳县:《寰宇记》卷五八:“在永济渠之西。”隋清阳县,治所在今清河县府东稍北4公里谢炉镇的赵楼庄村附近,北宋时在城关村
武城县:《寰宇记》卷五八“在永济渠北”,又《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渠”,亦见《宋史》卷九五所记御河。武城在故城县王行杖。隋武城,在今故城县盐厂村,永济渠北4公里;唐移武城于故城县王行杖;宋1076年移武城于今老城镇。
漳南县:《元和志》卷第一六:“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九域志》卷二,恩州历亭辖“安乐、杨村、礼固、漳南四镇,有永济渠”,漳南县此时在今武城县漳南村,于宋至和元年(1054年)省入历亭。隋漳南县,在今故城县故城镇;唐移县于今武城县漳南村。
历亭县:《寰宇记》卷五八:“在永济渠之南。”隋历亭县,在今武城县东南高庄村,再迁今武城的果里村。宋时辖境包括故城县赵行一带。
长河县:《元和志》卷第一七:“永济渠,县西十里”,隋初广川,今德州市中曹村;按《寰宇记》卷六四:“将陵县有永济渠。”宋将陵亦即今德州市。
东光县:《寰宇记》卷六八:“永济渠在县西二百步”;又“浮水源自东光县南界永济渠分出”。隋东光,与今同城。
南皮县:《九域志》卷二:“有永济河”。《金史》卷二五同。东魏时,南皮县城迁于现址。
乾宁:《寰宇记》卷六八:“御河在城南一^步,每日潮水两至,御河从沧州南界流入本军界,东北一百九十里入潮河,合流向东七十里于浊流口入海。此水西通淤口、雄、霸等州水路。”唐址,宋军,均在今青县。隋唐永济渠中段从隋大业四年(608年)开通,经过隋、唐、五代到北宋其流径没有明显变化,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被黄河所截,存续达440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