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民”让农民工很受伤
(2012-01-05 16:53:30)
标签:
宋体称谓中国城市人口社会问题感觉到杂谈 |
分类: 指点江山 |
“被市民”让农民工很受伤
记得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说,根据2011年最新统计,中国城市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根据这一数据,相关部门声称,中国已完成了农业大国向城市化过渡的演变!
最近两天媒体又盛传某些地方政府将要适时取消“农民工”这一称谓,我想这大概是为了适应“被城市化”进程所推广的又一举措吧!要不然每个城市里到处都充斥着被叫做“农民工”的“市民”,岂不是一个很有损相关部门颜面的事情!
“农民工”这一称谓有辱人格吗?俺咋就没有感觉到呐!俺来自农村,地道的农民,靠打工挣钱,既形象又贴切,不叫农民工叫啥!有些称谓看用在怎样的语境,看你怎么理解。有时再好的称谓,如果你想歪了,也能成为贬义词!
本来“被城市”化已经让俺很受伤了,再要被“市民”了,俺可伤不起。俺在城里享着“城里人”的“福”。俺们村委会的那些领导可闲不住了,他们可就要收回俺那自留山自留地责任田了!
俺们这帮人是属于哪门子的“市民”, 三百六十天在工地上不分昼夜的干,不要说双休,连单休都没门!楼房建好了,我们则被当作垃圾一样扫地出门。城市里最阴暗最脏最乱的角落便是我们的藏身之处。虽说有社保,还不是农保,一年的钱不够城里人一个月的钱,够养老么?其他诸如孩子读书看病等等问题,在这城市里俺是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啊!
任何一个称谓从来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形成他的环境和气候,人们都要遵循它的的发展规律,而不是靠行政命令说取消就能取消掉的。即使强制性取消掉了名字,但也只能是“名亡实存”,名不符实而已!在目前的历史环境里,作为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泛指的时候,不叫农民工又能叫什么呐?外来工,外省人,或者是其他?我想那会更让人别扭!
就拿“先生”这个称谓来说吧!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除了称呼党外民主人士,在一般场合下,国内是很少用到这个称呼的。然而,时至今日,“先生”已成为对男士的主要称呼了!“先生”一词本来就有,历来都是用来对男性的尊称,但由于历史原因,一渡被人为地取消了。结果怎样呐,现在还不是被人们叫得欢!
农民工们不是被人叫“农民工”感觉到侮辱,而是“农民工”这称谓的内涵,它承载了太多的社会不公平,太多的社会歧视,有着太多的无奈和伤心。人们以农民工这个称谓为耻,正折射出了这些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难道会因为更名而自行消失吗?
想替农民工维权,想要改变农民工的处境,方法很多,但要务实。至于“农民工”的称谓是否有辱人格,还是先征求一下农民工的意见。当产生“农民工”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改变了,我想“农民工”的称谓也就自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