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雜誌 2010年7

标签:
文化 |
分类: 美酒佳肴 |
DT 29 編者的話
今期我們談生死。
著名作家尤今遠渡羅馬尼亞,居然對一個墓園有了興趣,因為那裡的歡樂。設計者把整個墳場,變成繁花似錦的大園圃,而那些色彩鮮麗的墓碑,就好像是園圃裡一株一株“風情萬種”的植物,它們沐浴在溫柔的陽光裡,恬然地朝天地萬物露著安詳的笑靨,演繹了死亡是通向永生之路觀念,死亡不再是黑色,而且是美麗的。其實在美國社會,當一個生命結束的時候,人們不是哀悼逝世,而是慶賀有生。我曾親身參加過洋夫家的歡樂葬禮,那天我還穿著彩衣。每個人都會有死的盡頭,怎樣看待死亡,金風從死谷回來更深切地體會到人的渺小虛無,宇宙的宏大永恆。我們沒有辦法抗拒自然,那就從容地接受,曉偉寫的弄堂露天咖啡座,天公不作美明日請早,農耕時期聽天由命的自然感,沒什麼不好。
桑梓在疲憊心身的折磨下,醒悟了:“在生活的匆匆忙忙中,流光逆影裏,我們丟失的何止是青春、美麗、朝氣,更還有清澈的雙眸、乾淨的內心和美好的理想。”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在他寫的《瓦爾登湖》一書裡有這麼一句話,相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暢銷書《慢活》(In Praise of Slowness)的作者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對“時間就是金錢”的工業文化的批評一針見血:“我們對於快節奏的生活是如此崇拜,以致于我們忽視了這種生活方式給我們的健康、飲食、工作、人際關係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壞處。”如果意識到劉荒田所說的“夠用就好”,我們就可以放慢自己的生活腳步,寬容自己,善待生命,才能領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美景。
用慢鍋煮一鍋稀粥,學做些黃米丸子,挑幾個簡易健康的風情涼菜,這是我們《品》在初夏提倡的一種慢生活態度:不急不徐,尋回生活中的閒情逸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