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0年,歌是不会散场的忧伤(转帖)

(2013-03-13 19:07:16)
标签:

杂谈

作者: 唐明星 日期:[2013年2月24日]  版次:[GB03]  版名:[艺术]  稿源:[南方都市报]

 

    世间的很多书都源自偶然。一次源于电视纪录片邀约的写作,让李皖有机会在短时间内构想讲述“六十年三地歌”音乐历史的方式。表面上看李皖是在有意写“六十年三地歌”,强调的是历史的客观层面,但对于读者和李皖来说,这本身也是一个打捞、重温和寻找歌声的过程———在这六十年的歌史里寻找感动自己的声音,勾勒歌声传达的历史信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不如说是一份听“六十年三地歌”的私人记录。

    即便是写歌史,李皖强调的也是用歌本身来给我们讲述音乐史的故事。他说:“我是一个音乐本体论者。在我看来,音乐虽与一切历史相交,却有它自己的历史。音乐自身是一个本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盘旋逶迤,绵延不绝,有它自己的逻辑和命运。”我想,正是这样一种既注重音乐本体又加入自己独特的聆听体验的混搭叙述,使得李皖的歌史具有一种纪录片式的客观感,也具有强烈的带入感。他自己在写作中一定有自我的情感隐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心仪的歌曲时,纸上的文字一定会漂浮成空中的乐谱,一定有人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来。

    这六十年的歌曲当中,有许多是我们在不同场所像乡村中巴、集市、菜场、商场等,或不同媒介像电台节目、电视、网络等经常听到的,一般的写作者会带有文艺青年的腔调,抒情大于真实感动,很庆幸李皖的写作从没让人感觉到这样的轻飘和摇摆,他的叙述通常都很亲切和家常,同时又能恰到好处地拿捏好情绪的渲染和冷静的笔触之间的平衡,他不会让那些感受单向地膨胀,而是让它们潜藏在冷静又淡淡抒情的语言之下。他在讲述“摇滚中国”故事的时候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青春期,每一代的青春期都会承受父辈的强权修理,所以一茬茬青春摇滚萌动不息,总找得到年轻的生命和新鲜的伤口。”他的语言能够让“摇滚”直逼心灵的冲撞感和燃烧感平复、驯服其中,但又让人感到力道十足。

    在李皖的讲述里,关于陈升有两段的文字。陈升的歌里常透露出对知识分子和议员的揶揄和嘲讽。在《汀州路的春天》里:“自以为是的分子大张旗鼓,挞伐故乡滚不动的一块顽石,摇滚乐在没有骨气的时代是有一点烦。”在《细汉仔》里:“当选了立法委员每天吃吃喝喝的好不风光,世界每天都在改变,有些人不懂发言。”这些嘲讽和揶揄,不是姿态性的,也不是娱乐性的,是一种源于性情本身的触动。我很认同李皖对陈升的感受:“总体透露出来的却是一股人性醇厚的温暖,一股寄情于野的放达。”

    这六十年的歌塑造了这六十年里的大陆人、台湾人、香港人———所有中国人的情感结构,里面的歌词、旋律通过私密的情感渠道慰藉受伤的青春灵魂,鼓舞邋遢不堪的中年岁月,埋葬应该死去的记忆。李宗盛在《生命中的精灵》里唱道:“关于我们的事啊,他们统统都猜错。”也许对于六十年里唱完的和在唱的歌,其中的意义,李皖和我们都猜错,但是也许就是在猜错和误解里,在歌声里,把自己再一次想象成生命里的歌者,一个谁也不在乎的“老嬉皮”。

 

60年,歌是不会散场的忧伤(转帖)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责任编辑 吴 彬

封扉设计 罗 洪

责任印刷 郝德华

出版发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昊天国彩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2年12月北京第1版

2012年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印张 9.25

字 数 160千字 图片 364幅

印 数 0,001-8,000册

定 价 55.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