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读库《共和国教科书》,心里那个后悔啊。后悔什么?我儿已经上大学了,不可能用这套课本给他启蒙了!
真是好课本!那个延续有中国传统文气的、带着共和国初创时的勃勃生气的教科书,不仅不过时,而且卓然自立——图文风雅,体例清秀,有一种眉目清晰、中外通透的价值观:与政治,与时风,与世界,不跟不离,不松不紧,是一种中华的样子,文化的样子。
我已经错过了,你们不可以错过,新一代父母们,你们应该用这套书!
废话少说,闲话三言两语也说不尽,直接把读库网店上的介绍,搬到这里:
《共和国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首版于1912年,其后十年间,共销售七千至八千万册之多,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套教科书。这是读库计划修复整理的老课本系列中的第一套。
本次再版,我们尽力实现了如下三个目标:
一、以“全貌”、“原貌”来再现这些百年前的教育经典与出版硕果。……仍以繁体线装方式出版,原书的封面及内文所有内容均在各分册中予以保留。
二、拜现代技术条件所赐,使得我们的修复工程得以超越传统影印书的概念。
三、……
全套共有十一册线装教科书,及六册平装教授法。
十一册线装教科书部分,还特制了一批宣纸版,呈现中国传统出版工艺的魅力。原书的封面及内文所有内容均在各分册中予以保留。
如这两页内容所示,图画、版式所营造的空间感,只有依原样恢复才能体现出来。
《新国文》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是一个“人”字。教授法中这一课的内容,有上千字。
提到老课本,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这些让人赏心悦目的内容。
“共和国教科书”,乃是原名。这是中国百年教科书史上唯一一套以政体命名的教科书,是中国最早的几套教科书之一,也是创造了中国百年历史上版次最多的出版神话的教科书。
这套书并非如一些朋友所想当然,是叶圣陶、丰子恺先生编的。它初版于1912年,两位先生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民国肇始,国运一新,当时洋溢的光明正大、率真坦荡、兼容并包之风,是我们的母语文化中少有的气象。
原书为线装繁体竖排(后期因版次太多,改为普通装订),我们依照原样修复再版,是因为倘若改为如今的排版方式,文字和图画的空间感全部破坏殆尽。我们已尽量提高这套书的性价比,也请诸位读者相信,如此铺张的印制是必需的一种致敬方式。
要想这套书真正能被小朋友(包括大人)读进去,并走进心里,必须要配备教授法。教科书中几十字的一课,在教授法中则铺陈出几百甚至几千字的内容。所以,尽管教科书和教授法是分为两个书号分别出版,但我们则打包在一起销售。
这套书并非几幅幼童喜闻乐见的浅显图文而已,配合的是较为系统而完备的七年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按当年编纂者的初衷,教人识字之外,还要教给生活及百科知识,培养较为完善的人格德量、伦理观念和处世原则。所以,这套书并非让小朋友短时间内一口气看个过瘾,而是需要几年时间的浸润,使阅读伴随成长。各位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初小套装还是全部套装。根据我们的编辑心得,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搭建,其实靠的是高年级的课本。
百年前的这套老课本,当然有其时代局限,但书中大多数内容,放到今天非但不过时,反而弥足珍贵。半文半白的文字,对小朋友的阅读是个考验,只能由家长辅导阅读,并且对诸多父母来说,门槛同样高了些,也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买下来容易,读下去难。接受挑战罢。
《新国文》初小第一册内页选。
《新国文》初小第二册内页选。这两册的内容较为浅显,各课只有寥寥几字,没有标题。
《新国文》初小第三册内页选。从第三册开始,内容逐渐加深。
《新修身》初小第三册内页选。
《新修身》初小第四册内页选。
《新修身》初小第五册内页选。
《新国文》高小第一册内页选。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水平吧,就文字难度来说,也有部分高中内容。高小部分的内容日渐艰深,涉及百科知识、古代文选。
《新修身》科中另有单册《公民须知》,我们也附在高小部分的第二册中。
这是宁成春老师与土泥工作室的小盖为我们设计的蓝印花布书袋,用来把全套书打包进去。(这个书袋之外,宣纸版教科书采用两个函装,六册教授法将分装在读库特制的瓦楞折叠纸盒中)。如果大家不喜欢那个“读库”竹牌,可以很方便拆下来。
蓝印花布的纹路是宁老师选定的,这款图案较有民国气息,且较之常见的蓝印花布,浅色部位多印了一道蓝色,使色彩的反差不致过大。起初的设想是传统的包袱皮,但考虑到包袱皮的难以打包和携带不便,小盖老师就从我们童年时的折纸记忆中汲取灵感,设计为这个样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