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的民族音乐和商业的苟且

(2010-06-25 07:04:52)
标签:

杂谈

活的民族音乐和商业的苟且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近日,上海声像推出了由李娜担纲演唱的声乐套曲《苏武牧羊》,打开文案,先就吓了一跳。在套曲乐器使用及特殊演奏法一栏里,一共竟列出了45种乐器(在这一期《音像世界》里,这数字变成了“100种以上”)。打头的打击乐就有14种,有拉丁美洲的康加鼓,有非洲的非洲鼓、铝板琴、马林巴琴;有西亚的阿拉伯鼓,还有中国东西南北各种带响的家什,如南疆铃鼓、蒙古串铃、钗击风锣、木鱼、钹、排鼓、大鼓……好家伙,是不是要搞世界乐器博览?
  果不其然,紧接着在唱片内页上就发现了“当然你也尽可以把它归类于‘新世纪音乐’、‘世界音乐’”云云,看似归不归类由你自由,实际仍暗藏着有意的导向。而也许过不了多久,像“融入了古代雅乐、燕乐风格、西北民间音乐风格、蒙族音乐、阿拉伯音乐、中亚细亚音乐、东欧音乐等诸多风格”,“变通常的‘新时代音乐’以采样合成手法为真实演奏,再以人工外合成手段改变原始音响,使之与国际潮流相通”之类的文字,便会在各种报刊上爆炸开来。
  这掩盖了真实。
  事实上,《苏武牧羊》是一张十分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它最大的成功,恰恰是没有落入新世纪音乐、世界音乐这些世界潮流音乐为第三世界国家铺设好的文化陷阱。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它也没有落入学院派的或已经僵化的旧民乐的陷阱。它是活的民族音乐,在整个的音乐思维上,在旋律的发展、节奏的演进和乐器的使用上,在和声织体、音乐层次、人声方式以及最后形成的音响特征上,它都与新世纪音乐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我听来,它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在现代的活的发展,它真实的身份就是民族声乐套曲。民乐、戏曲的一些形式,依然在以它原来的形态原来的灵魂原来的艺术逻辑演进着,这一次现身之不同,是它乃活蹦乱跳的生命,而不是旧日那个已被传统闷死的小老头。板式、乐律、声腔、锣鼓经……这些中国独有的异于西洋更异于当代潮流音乐的音乐思维,还在完整地发展着它的语言,构成《苏武牧羊》结构性的因素;而在新世纪音乐里,一般而言,这些东西被肢解了,被掐头去尾了,成了音色、作料、装饰或花边,新世纪音乐结构性的东西(以电子氛围音乐为基础的结构),则稳定地、广泛地对世界各地民族音乐进行着压倒性的整合和同化。
  那么,《苏武牧羊》到底有没有这国那洲那么多的乐器,有没有东呵西呵那么多的音乐风格?
  有,但这不是主要的,它们没有掩盖民族声乐套曲这个事实。事实上,在第一次听这部作品时,我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见它们。我听见的就是一种中国的皇皇大乐,这种皇皇大乐是以震撼人心的中国大鼓和吹管合奏为特征的,加上李娜在极限音区不断地冲击你,豪壮摄人,威武壮阔;它的风格有时能感到民乐的特征,有时能感到礼仪音乐的特征,有时能感到戏曲音乐的特征,而合成器、异邦乐器、别国风格,仅只是辅佐或——枝节性素材。
  显然,我们已经站在一个传媒时代,已经站在信息文化汹涌的道口。真实算什么?分析和研究算什么?关键是要看炒作题材,关键是要看大众在追逐什么热点。重要的不在事实,而在轰动效应。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不是热点吗?好,《苏武牧羊》就是这。发烧不是热点吗?好,《苏武牧羊》就炒作这。这就是传播的行话,句句追求传播的效果。讲别的,谁看你的,谁懂你的,谁理你的。所以,讲李娜又爆了新闻,标题——李娜走进第三种音乐;讲与国际潮流相通,标题——100多种乐器、欧亚非多种风格;讲发烧,标题——耗资一年,耗资百万、录音技术空前。它们是不是事实?可能是。但与真正的事实——“这音乐是什么”相比,这事实是次要的或者是轻如毫毛的事实。
  真实就这样被掩盖了,即使是一件优秀的作品,又能怎样?用不了多久,人人都知道《苏武牧羊》是张发烧片,或者是张新世纪作品。它真的是什么,则被淹没在这喧哗之下,永不出声。在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上,人们已经开始收获这样的恶果:基于音乐本身的音乐风格已经不见了,我们能描述或命名的,只是潮流和运动而已。也许用不了多久,更年轻一代会以《苏武牧羊》为例,来谈论所谓新世纪这样一种音乐吧。

1997年10月

本文纸媒版本载《我听到了幸福》,三联书店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