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只气咻咻的漂亮黑鸭子

(2010-05-19 08:32:36)
标签:

杂谈

三只气咻咻的漂亮黑鸭子 - 李皖 - 李皖的博客
 
         北京的“黑鸭子演唱组”,或许是大陆最知名的和声组合了。三个有才华的女歌手——李蓉、徐秀霞和郭祁,隐身在不知多少唱片的背后,录下她们优秀却鲜为人知的曼妙和声。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些录音室乐手技艺的不俗:黑鸭子不仅为流行音乐录音,而且,她们的生涯还切入了“高雅音乐”的领域,听大陆和香港的各门各类唱片,经常会遭遇她们的配唱,无论对象是流行歌、民谣、摇滚、美声还是民乐,她们都能毫不含糊地应对;而作为主唱,黑鸭子只出过一张印象不深的唱片,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算起来,从1992年成立到现在,黑鸭子已经有整整8年的历史了。
        《岁月如歌》就在这个背景下出来了。出版者是普罗艺术——一个经常推出中外经典音乐的公司,曲目选择的无一例外是“那个年代”的老歌——那些从50年代流传至今的曲调优美的革命歌曲。少儿老歌如《我们的田野》、《小白船》、《飞吧鸽子》、《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让我们荡起双桨》;经典民歌如《小河淌水》、《半个月亮爬上来》、《远飞的大雁》、《牧歌》;老电影插曲如《珊瑚颂》、《渔光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等等。它们选择旧
日的旋律,用和声的演唱方式,伴以当代思维的电子配器,就成了这张老歌新唱的《岁月如歌》专辑。
        这样的唱片,首先提醒了我们和声之美和和声之妙。这些年,独唱歌曲、歌星唱片不知出了多少,而优秀的重唱、合唱作品一直很少,像黑鸭子这样能充分展示和音的丰富变化的唱片,实在罕见。我不知道当中国的听众听到这种重唱时,他是否会想到:这耳朵遇到的不光是那种感觉会漫开、扩散的和谐音色,更值得探究的是,这声音的背后有和
声演唱者对和声的精心设计——那种不亚于旋律制造的另一种音乐创作。
        与一些只会唱歌的歌星不同,黑鸭子的三位成员,都可以说是相当懂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队龄稍长的两位成员——李蓉和徐秀霞,曾经是中国广播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员。正是这种专业的素养,使她们能够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和
声组织。各成员嗓音音色的的天赐和谐,当然是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和最重要的条件。
        这里既有融在一起的和声如《小白船》、《牧歌》、《渔光曲》、《远飞的大雁》、《飞吧鸽子》的那种效果,和声在这里是一片烟雾,同时背景上有电子的叮咚,给人无比缓慢和虚幻的印象;《远飞的大雁》更是到了缓慢与虚幻的极致。《渔家姑娘在海边》与之相似,海潮声的利用给人更多的大气振动感。确实,黑鸭子这种由一把通俗式气声所形成的雾状体的和声,与实声(美声)形成的和声迥然不同,如果追求的是和声的弥漫质感,黑鸭子的修为显然无人能及。这还是最一般的,你再听听《小河淌水》和《牧歌》的乐境。那是一种由实到虚、由远到近、由声到气的多层和声相叠置的织体,人声渐弱或渐强,几重和声淡出淡入、轮换入强造成飘荡感、飘浮感、飘渺感、忽远忽近感,恍惚迷离绮丽之至。《半个月亮爬上来》是分得较开的合声,又不同,又是一种乐境,求的不是共振(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作法),而是声部拉开,使主与次、独与伴、高与低都能同时听清,但又有主有和、有形有影的效果。这些和声,与电子合成器超现实的呜呜声、嗡嗡声,碎片乱闪、光波流动、四下齐鸣等等效果相和,创造了一种梦境般的、超现实的感受。第一首歌也是第n首歌也是最后一首歌,始终延续着往事历历的旧梦、深梦,从《我们的田野》开始:电子脉冲形成的气流,和声的磁性与麦克风的混响共谋形成的离子般的雾气,一段一段地、不同却又共同地,强化着岁月如
烟的幻觉。
        但全部听下来,耳朵却感到了疲惫、疲软甚至麻木。怎么回事呢?这话听起来有点儿古怪,但这两年之于我,却是每听每中:合唱唱片缺少独唱能力——从圣女合唱组的《如歌的行板》(江苏音像出版社1995),到上海音乐家协会少女合唱团的《山童》(雨果1997),再到义勇军六重唱的《长城谣》(雨果2000),这是大陆90年代以来众多合唱唱片之共性。如果我们听过苏联(俄罗斯)合唱团的重唱、合唱作品,这感受可能会更强烈。往往,中国的合唱队成员嗓音之材质不高,充其量只能配唱,和音者的个人能力完全不足以担任独唱之职。这一方面会影响和声的坚实度——当需要音质是坚实的质地时;另一方面会使领唱无法冠绝群声、起到一鸟进林、百鸟压音之效。独唱应该是独立的精神或情感的营造,应该有一种傲立群雄的孤绝,但中国的合唱组普遍缺少这种人才。从声音组织的性能来看,和声(经常)是一种同质化的雾态组织,需要一种相对锐利的东西相抗击,才可能有对比、有张力、有锐度,一部音乐作品(一部套曲、一组组歌、一张专辑,不是一首歌)的多样性才可能实现。或者说,和声是套儿,独唱才是芯儿(坚实的合唱也能作成芯儿),声音一味虚化,最后只能虚弱。黑鸭子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就不如多年前中国少儿合唱团的版本,我相信,当那清亮的少儿女声独唱一出,黑鸭子一定颜色全无。或者说,黑鸭子孜孜以求苦心经营的,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环境,而中国少儿合唱团,才是环境中的人,是岁月,是历史,是历史的结晶体;因为是结晶体,“那一刻”里无意中包含了历史原迹的种种,包含了太多未知的因素,而超越了人力,越探之越将无穷。而且,即使从乐境的角度看
,黑鸭子造出的美轮美奂的和声,最后可能也会输给它,输给那没有多少技巧的合唱与管弦乐。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合唱唱片缺少独唱能力”上来说吧。黑鸭子缺少一种独有的坚实的气质,也许,那正是它所长,但听多了,就有一种质感不够,流于浮飘、轻薄的印象。黑鸭子把众多歌都变成了一首歌,把本应是百家的歌吟最后都化成了一团气。我们在英美、东欧、北欧的和声组合身上,常能感到一些非常明确的东西,或者是故乡温暖的阳光,或者是青草广阔的大地,或者是城市的孤独凄清,或者是异族的血脉、天堂的祈祷,知命或者乐天,郁闷或者热情,总之是非常熟悉、非常实在的东西;甚至在台湾的和声组合如南方二重唱、优客李林身上,也能感受一种明白无误
的城市气质。为什么黑鸭子不能让我满足,虽然它有那么多的巧思?
        也许这就是时代特征:这个时代是浮幻的,所以它的和声也是浮幻的。虚浮的时代不让我倾心,虚浮的艺术也不让我倾心。显然,黑鸭子并非没有独有的气质,只是没有独有的坚实。那种雾一般的声音特征,便正是这个时代的艺
术特征,未来的日子肯定会更明晰地看清这一点吧。黑鸭子将是独一无二的,只发生在这一刻。待20年后,我们再听。
                                                                                                   2000年11月于汉口天门墩
本文纸媒版本载《倾听就是歌唱》,四川文艺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