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是份新年特刊。主题是十年——“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光荣及其代价/未来十年的愿景及其路径”。很耐读。
真是个不寻常的十年。真是个不寻常的第十年。这第十年里确实发生了不少事,发生了重要的事。
黄集伟的“年度语文”也反映出来了。
大都跟网络有关。
不过,新年献辞很虚弱,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在大局上,中国人依然没有多少真正想得清、站得稳的立场、思想,时代依然是一片纷乱的众声喧哗。标题是:《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韩寒展示了公民个体参与社会意见的途径和可能?
年度人物:韩寒
韩寒者
其实时间只是改变了时代,而很多东西本身并无变化。对于我本人而言也是如此,我不觉得我这个十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觉得论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用典,以前我还喜欢说,曾经有个故事,我朋友身上发生过什么,某某人怎么怎么,某个国家曾经怎么怎么样,但我发现当论理彻底不需要典故的时候,这样的论理才是强大的。
而所谓体制的改变,我认为谈体制,给我两三百字就已经写明白了,再多写就是重复,很简单,适合人类的就是适合世界的,除非你不是人。至于从现实的角度促进公共生活的改善,其实这样说太严肃了。看到一些现实事件的时候,我是一个懒人都忍不住充满了创作的欲望,你说这些事有多操蛋。
——韩寒
就事论事才是推动问题解决进而推动现实进步的方式?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他们看起来有些昏暗,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八哥、海鸥和老鹰都在抱怨,
那些星星已经老旧而锈蚀,
想换新的我们买不起,
所以请准备好你的抹布,
和你的打蜡罐,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希尔弗斯坦(美)
人类会不会为了地球而发生战争?
格陵兰的岛民正在为冰川消融而兴奋不已,冰川下沉睡了千万年的石油、矿产正慢慢变得触手可及;而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图瓦卢、基里巴斯、马尔代夫……却因为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而面临“亡国”。
相互依存曾被认为是最近这一轮全球化最值得赞赏的趋势,因为人们天然地觉得,它有助于使国家认识到相互需要,共同的利益将会促使国家在诉诸暴力时进行更谨慎的权衡。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即使遵循通行的游戏规则,相互依赖的双方总是有一方难免身不由己。国际分工的现实,上游国家把持着利润的大头,下游国家则只能赚点零头。
更为致命的是,国家在特定的国际体系中的位置一旦确定,谋求改变也会变得困难。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能够从发展中国家成功转型为发达国家的,不超过十个。而经常能看到的则是,殖民地时代仅仅一两样农产品或自然资源的经济形态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亚非拉众多国家身上。
全球化甚至可以看作一个牢笼,一个固化了不平等关系的牢笼。西班牙学者埃斯特万·巴伦蒂认为,存在着两个全球化,他们被一堵高墙分开,高墙内的国家不到30个,在这里生活着11%的人口,其GDP总值却占了世界的70%,;高墙之外则是另一种全球化,即落后的全球化,这里生活着80%的人口,其中有30%以上挣扎在饥饿线上。
糟糕的是,几十年相互依存下来,墙的高度没见降低,反而还在升高。最近十年间,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又拉大了。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曾提出:“我们已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颗行星。”(1972年!)
1992年,1600多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包括大多数健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签署了一份宣言“对人类的警告”。这份宣言首先指出:“人类和自然界正在发生冲突……这可能使人类无法按照我们所知道的方式继续维持生命。”(1992年!)
——史哲《全球化是一个陷阱》
国际恐怖主义的价值观是反对当今人类的生活方式?
批评美国人以反恐之名,行霸权主义之实的人批评说,布什政府的逻辑是,如果工具箱中惟一的工具是锤子,那么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似乎是钉子。甚至“大赦国际”都发表人权年报,指控美国和英国打着反恐战争的旗帜牺牲人权。
但一场恐怖主义与“文明世界”的战争还远未结束。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想要帮助“失败国家”、“无赖国家”创造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政府——他们甚至梦想整个中东的民主化,并相信这才是消灭恐怖主义的根本;而中东地区却更多地认为世俗的西方文化是物质主义的、腐败的、颓废的和不道德的,这威胁到他们的信仰。
写下《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一书,并因此获得普利策奖的劳伦斯·赖特说:“在阿富汗的山洞中对美国宣战的本·拉丹,就像是一个不受腐蚀、不屈不挠的原始人,要与美国这个世俗的、科技巨人的惊人力量抗衡;他所要对抗的是现代性本身。”
——张哲《恐怖十年:世界是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