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纸媒版本原载《名牌杂志》(?)
一
额尔古纳是蒙古最长的、也是最著名的内流河,它发源于蒙古,又止于蒙古,被蒙古民族称为母亲河。现在,它成了一支中国蒙古乐队的名字。
六个小伙子,除了鼓手王猛是汉人,其他五个都是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有着音乐专业的学习背景。乐队有两个主唱、两把吉他、一把贝司、一架键盘和一套鼓,而他们原来的专业,是钢琴和手风琴、四胡和马头琴、萨克斯和火不思1、竹笛和呼唛。
由这样一个阵容去想象,可以想象出许多可能性,想象出强大的乐队和浓烈的蒙古民族风格。但如果真这么想了,我们一定会失望。因为在2006年出版的《鸿雁》专辑里,我们既听不到乐队,也听不到民族乐器的突出演奏,它更像是一张流行歌曲集。
以器乐的视角观察,“额尔古纳”6个人的表现,都没有偶尔为之作弦乐编曲的张宏光的作用更大。虽然这11首歌曲全部为这六个小伙子自己谱曲、配器,但张宏光式的音响特色,始终是音乐的主宰。张宏光式的音响特色也不是张宏光自己家的,早都成定式啦:你在各种开幕式听到它,在电影主题曲听到它,在高到了天上去的男高音、女高音听到它,在世界上一切大歌、大曲中听到它;只要一提到曲风浩荡的辉煌歌曲,管它是崇高还是伪崇高,你都会听到这。这是一种古典弦乐曲风,以交响乐的架构为流行音乐搭造宏大舞台背景,40年前,英国的“忧郁布鲁斯”乐队(the
这对一支地方乐队是毁灭性的,在今天,这种音响几乎已成为现代录音室的代名词,所有配合在流行歌曲背后的器乐伴奏,就是这么一种类型。一架键盘可以模拟和代替管弦乐队,沉沉浮浮的交响乐洪波可以载浮一二独奏乐器,木吉他啦、钢琴啦、提琴啦、胡琴啦,多少廉价的流行唱片就是这么制出来的。没想到“额尔古纳”乐队居然中意这!所以毫不足怪,它精美的演奏几乎在唱片中被隐形,虽然演奏质量一流,但一切被融合、均衡、平庸收了尾,谁让他们要扮演录音室乐队的角色呢。
风格不突出,乐器不突出,民族不突出,这不叫乐队。但是且慢。
那个叫呼斯楞的奶气而微胖的主唱,搭配着同样显得奶气而微胖的第二主唱那日苏,唱出了分明已经阔别许久的优美。
当代流行音乐并不缺乏优美,随便打开网络或收音机,连二三流的、完全不知名的蹩脚歌手都可以轻易做出优美,什么时候优美又成了市场的稀缺货呢?但“额尔古纳”的优美和这全然不同,要我说,它起码阔别我们有15年之久。这是一种80年代的优美,植根于民族的优美,蒙古草原的优美,天长地久、亘古如新、四海皆然的优美。它跟时尚无关,跟传统有缘;跟潮流无关,跟民歌有缘;跟城市无关,跟土地有缘;跟国际无关,跟国货有缘。自从80年代后期流行音乐的大潮淹没了我们,这种优美已日渐远离。
流行音乐是一种全球文化,也是一种外来文化、异已文化,它以潮流化的力量改造、更新、置换着原有民族的一切。它不一定导致完全恶劣的后果,但很可能产生短期恶劣的阶段。2000年代音乐的全娱乐化,就是这么一个阶段。此时流行音乐已不仅仅是一个外来推动力量,更变成了改造一切全然不露痕迹的一次外来置换。扑天盖地涌流到耳朵里的,我们以为是华语歌曲,实质上其音乐的形式已基本是外来的了。“额尔古纳”的有益在于,它基本上有着流行音乐的面目,实质上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风骨,它是中国歌曲!
流俗的、稚嫩的、平庸的“额尔古纳”,有着传统的、优美的、声腔细腻的呼斯楞;传统的、优美的、声腔细腻的呼斯楞,唱着抒情的、悠扬的、甘甜宁静的中国蒙古歌曲;他是未来的歌唱家,他会被人所识。
二
Khuh
“额尔古纳”柔美,Khuh
Khuh
当《永远的歌谣》第一次破空飞来,坏消息是:如果没人提示,你极可能认定这是一张腾格尔的新专辑;好消息是:主唱白飒完全够腾格尔的料,辅之以吉他手巴音的呼唛,他甚至比腾格尔更强、更剽悍,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更好的消息,“塞外来客”比腾格尔的乐队强大。它比腾格尔最摇滚时摇滚,比腾格尔最民族时民族。它完全担当得起我们对一支蒙古乐队的期待:国宝级的朝克的马头琴,席卷了所有歌曲,甚至把摇滚电吉他也感化了,感化成一支带电的粗砺凶猛的马头琴;国宝级的巴音的呼唛,带来原始、神秘、辽阔的震颤;友情客串的蒙古女声,不管她的名字叫“萨仁花”还是“乌日娅”,都以宽广的长调进一步助长了乐队的蒙古气派。在腾格尔和“额尔古纳”的乐队中,蒙古乐器是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出现的,而在“塞外来客”乐队中,蒙古乐器就是主音,就是支柱,就是父亲,就是一股精神,其音乐创新的力量如此强大,强大到无以复加。
不同于一般蒙古摇滚乐队,“塞外来客”的呼唛和马头琴都不是业余水平,而是专业级别——巴音是国际呼唛协会内蒙古分会常务理事;朝克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专业演奏员。
铁马冰河,大漠雄关,塞外之风扑面如戟。《永远的歌谣》优秀得雄辩,优秀得毋须辩解。
当临时尚潮流席卷天下,流行音乐世界大同,民族就是音乐的根,全球的药。即使数亿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种声音中狂欢,世界各地也还有像“额尔古纳”和“塞外来客”这样的乐人出来。它会被人所识。
2007年1月5日
注释:1、火不思,一种古代弹拨乐器,四轴,四弦,长颈无品,腹部蒙蟒皮。又写作“浑不似”、“虎拨思”、“吴拨似”等,是土耳其语的译音,表明它是一种外来乐器。传入蒙古称为胡拨四,外观向吉他形状趋近,有品,用拨子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