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晓敏文学馆
(2025-04-11 13:23:30)
标签:
星座文化时评情感教育 |
走进杨晓敏文学馆,就像走进磁力极强的磁场,把人生托付给文学事业的逐梦人,在这里贪婪地充电和提升,坦诚地切磋和交流;走进杨晓敏文学馆,就像走进梦幻般的场境,映入眼帘的是美不胜收的艺术花朵,扑鼻而来的是文学硕果的馥郁芬芳;走进杨晓敏文学馆,就像走进墨香弥漫和充满神奇的神秘硅谷,所见所闻皆学问,所思所感受启迪。
阳春三月,杨晓敏文学馆、华夏小小说研究院举办“小小说读写文旅行”公益活动。笔者与各地文友齐聚豫北获嘉的杨晓敏文学馆,在小小说创作集散地的艺术殿堂,洞见和璧隋珠般的珍贵馆藏,饱览墨香浓郁的名篇佳作,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独特魅力。
从亢村镇区的正豪花园酒店乘车出发,在广袤的麦田里沿路穿插五分钟,便到了一个村庄。蓦地,大路旁的一座大门楼上,“杨晓敏文学馆”六个大字赫然入目,大门两侧贴着一副对联:金雀列阵亦风流,文脉赓续又一说。就在大家争相拍照时,杨晓敏先生从院内健步迎出。多年以前,笔者曾在包头的一次文学赛事颁奖会上与杨老师邂逅,这回第二次中原握手,不禁心头鹿撞。跟随杨老师走进文学馆大门,我立时被眼前景象迷住了。
文学馆由一处普通而又富有诗情画意的农家院落改建而成,进入馆内,一座石碑刻着火红的文字:闻道。伫立碑前,反复揣摩,道德经上的这两个字眼如同两团撩人心魄的火苗,使人求道心切,如饥似渴。甬路一侧,草萍已泛碧色,一树梅花花开正艳,格外抢眼。中间那个盛满乡愁的巨大的石缸,让人顿生清泉石中漾,心似莲花开的感觉。沿幽径在瑶草琪葩的院落继续前行,一处“金麻雀”石刻映入眼帘,石碑上一只展翅飞翔的麻雀跃然石上,那是小小说的标识和图腾,给人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之感。而在大门口的硕大火焰石上,“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八个火红大字,这可是杨晓敏先生为小小说文体的著名立论,仿佛拉近了与求道者的距离,使人坚定一份自信、生发一股力量:既然是平民艺术,那就坚定追求,星辰大海,云月长空,任何立志文学创作之士,都可提笔尝试,书写精彩。毕竟,成功始于梦想。
文学馆展区在两层主楼之内,这幢建筑堪称蕴藏文学精华和成功秘诀的智慧宝库。于是乎,大家怀着敬畏之心蜂拥而入,争做饕餮之徒。立足展厅,环视馆陈,“前言室”首当其冲,是馆主简历和关于小小说的重要观点;“著述室”是杨晓敏的著述与“当代小小说300家人物论”目录;“研究室”是文坛名家对杨晓敏从事的小小说事业的评述与摘录;大厅内目光所到之处,一侧是杨晓敏编辑的《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的数以千期装订的精装合订本,另一侧是杨晓敏与出版社合作编撰的《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及四百余种小小说精华图书,犹如摆满了八珍玉食的饕餮盛宴,令人如醉如痴,大快朵颐。
二楼大厅是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和获奖者自选集专柜。二楼的四个展室分别安放着杨晓敏历年主持的小小说读写活动大事记、1978~2018年度小小说40年百篇经典、网刊教学和历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照片。我贪婪地呼吸着馆内空气,但闻书香四溢,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浓浓的文学气息,令人陶醉,使人着迷。加上数十幅领导题词、名家墨宝,件件字美意深。我信步上、下楼展厅,就像置身文学艺术的圣洁殿堂,感觉每个展厅都像一部精美华章,奏响着小小说前行的旋律。
跟随杨晓敏先生的脚步,聆听娓娓道来的馆藏讲解,方觉初窥门径,见微知萌。筹建于2022年8月的杨晓敏文学馆,集读写交流、讲学培训、文体研究、笔会采风、编纂集成、旅游参观、网络传播、励志教育以及文产文创基地等为一体,助力当代小小说事业良性发展。
各展厅展室的文学书籍、活动剪影等展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共同构成了杨晓敏与小小说的近40年的关联,也呈现出小小说发展的主要脉络。杨晓敏文学馆和华夏小小说研究院推广小小说创作艺术、培养文学新人的闪光历程,犹如农夫耕耘,汗滴落地摔八瓣,一个脚窝一支歌。饱览这些内涵丰富的艺术展品,其一文一墨,都在教人如何布局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一画一书,无不使立志小小说创作者醍醐灌顶,心醉神迷。
比如,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名言字画:小小说不小,但它还是一块处女地,等待着我们去开拓和播种美好;比如,以《小小说
大传奇——百花园杂志社发展纪实》为题的报纸专版展示;比如,著名评论家何弘先生全文抄录的杨晓敏先生的名作《栽种小小说纪事》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正对应着主馆两侧由著名文艺理论家、书法家廖奔先生书写的楹联:诗经楚辞汉晋赋论唐诗歌,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短文。横披:文脉赓续。
通过馆展宣扬贴近生活的平民艺术,研究小小说文体艺术和创作技巧、开展学习交流和各种采风等学术活动,是杨晓敏文学馆永恒的日常主题。有道是:经典作品长短同工,平民艺术雅俗共赏。开馆近两年来,文学馆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艺术探索,领读写潮流,推动新文体发展,并取得业界和社会公认的丰硕成果,接待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三万余名文旅游客,很多如雷贯耳的小小说创作大咖纷纷前来杨晓敏文学馆参观,从留言中不难看出,大家在此回忆着曾经的小小说读写历程和成长足迹,在相关馆藏报刊、图书、活动、合影等资料中,寻觅自己的文学创作气息。著名小小说作家谢志强的留言最有代表性:这里是小小说的千里江山!
观《小小说36星座》《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历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等展品,便不难得出上述结论。小小说这一文学新品种从弱小到强大,从稚嫩到成熟跻身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杨晓敏是重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杨晓敏文学馆是当代小小说的编年史。
“互勉堂”是参观者交流座谈的场所,两侧楹联由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书法家魏永贵所题写:学而时习之,好问则裕矣。走进互勉堂,室内正前方墙壁上的四个大字直入主题:以文会友。大家围桌而坐,尽情畅谈参观文学馆的收获和感想,切磋交流文学创作心得。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文学追梦人欢聚一堂,心灵在艺术的海洋中交汇,情感在切磋交流中升华。此刻,文学的魅力像纽带,把“追光而遇、沐光而行”的文学爱好者紧紧连在一起。
杨晓敏文学馆立足中原,面向华夏,独树一帜,艺苑流芳,离不开德高望重的馆主杨晓敏先生博学笃行,心织笔耕。他以一位新文体倡导者的精彩人生和鸿业远图的艺术追求,把博爱、担当、责任、格局和胸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作为当代作家、评论家、小小说文体倡导者,杨晓敏先生认为,小小说单纯通脱、贴近生活、微言大义,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创作并从中直接受益的艺术形式,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秉承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用全部精力为小小说文体艺术的研究和推广把薪助火,瑰意琦行。多年来,坚持倡导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探讨研究其字数限定、审美态势、结构特征及艺术规律等,勾勒出相对清晰的文体边界,提出好的小小说应有思想内涵、艺术品位、智慧含量。
杨晓敏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组织成力卓然超群,有小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等多部作品问世,还通过读写交流、讲学培训、笔会采风以及运营金麻雀网刊、创建小小说金麻雀奖、杨晓敏文学馆、华夏小小说研究院等多种形式,为成千上万的文学爱好者铺砌成长之阶梯。这次“小小说读写文旅行”公益活动便是又一例证。
离开杨晓敏文学馆回眸一瞥,由国家文化部原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题写的馆名再次映入眼帘,不禁心潮澎涌,浮想联翩。大凡痴迷于小小说创作者,都渴望有个娘家,都渴望娘家有人,而杨晓敏文学馆就是娘家,杨晓敏先生就是娘家人。有娘家就得常回家看看,有事必向娘家人倾诉,有问题必向娘家人请教,方觉靠山坚实、大树庇荫。当然,作为当代小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库和编年史,杨晓敏文学馆的规模虽然略显简仄,然涓涓细流可汇江海,啁啾鸟鸣可以报春,傲立于中原大地,已然支撑起小小说这一平民艺术的新天地,注定会成为汇集小小说读写人的星辰大海。
中原一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不使酷爱小小说创作的追梦人收获满满,心潮涌动。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是大家的共同愿望。毕竟,人生是由无数个小小说组成的,只有运用好悬念、伏笔、铺垫的“必杀技”,艺术化布局好起承转合,在“金子般的结尾”中,踢好出人意料的“临门一脚”,才能实现炉火纯青,满篇精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