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谈片(6)

(2023-12-20 13:06:36)
标签:

星座

文化

时评

情感

教育

                             小小说谈片(6)
                                                                     杨晓敏
经典作品、代表作家、从实践中来又与实践融为—体的理论规范,构建出当代小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冯骥才以小小说集获取鲁奖,王奎山以小小说创作被故乡矗立铜象,小小说《军神》(毕必成)、《桥》谈歌)、《刷子李》(冯骥才)、《小岛》(陆颖墨)等入选全国统编教材课本,彰显出一种朝阳文体的底气、份量和立身之本。

刚刚举办过的一场全国性文学颁奖典礼,因少了作为一种新文体的“小小说”的身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环之下,那些在大众读写领域被推崇的小小说作家与作品未能登上舞台,未能与兄长们共同沐浴体制红利的雨露,犹如一场盛筵中已置虚席,却听不见门外后来持函者摆头叹息。前有《陈小手》遗憾未远,今又见老剧续集。毕竟文学不仅需要常识性的精品标识,也需要大众参与的读写情趣,即使从一种文学生态的环境营造和一种新文体的成长壮大来讲,尤其需要一种来自外在的具有鼓励性质的推动力,何况每一种文体都有着巨大的艺术(文化)蕴含、受众群体以及独具的评判标准。维纳斯的断臂是美,然而对于促进当代文学繁荣而言,任何一种文学体裁与文本的缺席,至少在组织全面疏理和选优拔萃方面,依然是顶层设计的应有之义,不应该是一件以莫须有之名被忽略的事。

本届鲁奖设有“短篇小说(小小说)奖,评委评审中把其中括号内容省略了,不知算不算渎职”?有“文学理论评论奖”,评委只关注了评论而忽略了理论,算不算疏漏?一个奖项掐尾,一个奖项去头,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味道?滑稽吧

写作是一辈子的经营,文场亦是人生,有人少年扬名,踌躇满志;有人半道退出,另谋它图;有人昙花一现、江郎才尽;有人秉烛夜行,意犹未了,写作者无不透过自己的笔墨,为书中人物画像的同时也为自己立此存照。

小小说入列鲁奖,头两届并未有小小说集子入选,可以看作主流文学或作协机构首先认同的小小说是一种文学现象,这现象是由一群人,作家、评论家、编者、倡导者等共同创造的。到08年冯骥才以小小说集获奖,可看作是“小小说作品获奖”,因为冯早已成名在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到2021年王奎山被本县政协提名,政府拨专项资金,并请中央美院专家设计,在县文化公园矗立起“本土文化名人”雕像,是对小小说作家的文学成就的肯定。这些有代表性的事件等,共同构成和完善了文学谱系中的小小说文体地位。

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到本世纪30年代,待当代小小说真正历经50年创作历程,也就是得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认可,小小说文体才能长成具有独立定位的文学体裁,才会与其它文学样式并列站在一起。而真正的小小说代表作家,才会以一种新文体的开拓者、创造者,和自己的佳作,留在小小说新兴文体的编年史记载里。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以后几年,相当于前面五十里,因为还有许多相关的事情要做,小小说写作者只有坚持不落伍,不虚枉,不改初心,砥砺前行,潜心创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小小说易写难精,却有着入门容易出门随意的便利,从而使更多的人从单一的文学消费者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参与者。虽然在成千上万的小小说写作者中,大多数人只能以粗疏的文字来编织故事,不属于真正文学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但毕竟有数十名小小说作家以数质兼具的作品,稳步进入经典写作的行列,在被广大读者认可的同时,也调节、改善着小小说的质地。小小说和长小说悄然接轨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于同样具备了大众化写作和精英化写作的本领。这些代表性作家和优秀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才华,以及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深度思考,即使和从事其他文体写作的同行比较起来,也并不逊色。

小小说之树一旦在中原沃野落地生根,她的命运从此与阳光、雨露以及适宜的气候相连,于绿色园丁的科学培育剪裁相伴,她的血脉也与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的文脉融为一体。30多年来,让一座城市沐浴在当代文化创建的光影里,小小说成为了郑州的一个鲜亮的文化符号。

比如倡导者要做好文体理论研究、写作队伍的组织引导和提供写作上的体例示范;编者要做好遴选、检索和归类别裁,包括对写作者的有意识地发现、扶持、培育和推介举荐;作者以创作为主,要有自觉地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应完美体现作品的艺术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