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1982年的“小小说专号”开始

(2022-10-22 16:54:08)
标签:

星座

文化

时评

情感

教育

                从1982 年的 “小小说专号”开始
                                                                                       杨晓敏
1982年,郑州《百花园》文学月刊第10期首次推出“小小说专号”,迄今已达40年。该期杂志集中刊载33篇小小说作品,有孟伟哉的《妻子》、南丁的《亮雨》以及母国政、肖复兴、赵大年、马未都、刘连群等名家的作品,也有时任《百花园》编辑的王保民、郭昕、曾平以及郑州市文联青年干部寇云峰(后调入百花园杂志社)等的新作。如果追溯中国当代小小说兴起的源头,这些作家和办刊人,可称得上是开拓者和奠基人。在20世纪80年代短篇小说越写越长的时候,该期“小小说专号”一经面世,便赢得广大读者的追捧。从此,《百花园》便举起倡导与规范小小说文体的旗帜,成为全国小小说读写最早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与广大小小说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任《百花园》主编的何秋声先生多年后回忆道:在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期刊的内容基本上还处于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四大板块的状态。关于刊物的定位及特色,当时编辑部同人有个共识:《百花园》的读者主要是青年,因而刊物要突出时代特色、青年特色、地方特色。在实践这个共识的过程中,要抓住“短”字做文章。当时为什么要鲜明地打出“小小说”旗帜呢?我认为,一个“小”字概括力强,令人思索的空间大,与“长”“中”“短”单字并列,更口语化,更贴近广大读者。1982年10月,《百花园》成功推出第一个“小小说专号”。编发这个专号应该说是相当认真的:精选精编的33篇作品,艺术上有特色,起点相当高,特别是青年作者居多,每篇作品都有精美的题花、插图并附作者简介,还对部分作品做了精妙的点评。“小小说专号”与读者见面后,各界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也进一步鼓励和鞭策编辑部同人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此后,《百花园》于1983年又连续推出两期“小小说专号”,并在其余每期刊物上选发一组小小说,同时也对关于小小说文体的讨论予以关注。这些举措使《百花园》青年文学月刊因小小说而华丽转身,在当时的期刊界、文学界及广大读者之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为1985年《小小说选刊》创刊、1993年《百花园》改刊为专业小小说期刊以及郑州“全国小小说中心”地位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广大读者呼唤精短文风已成大势,一些有识之士更是希望文章写得短些、再短些。各地遥相呼应的小小说发表园地也差不多在1985年前后渐次浮出水面。《小说界》《新港》《北京晚报》《洛阳日报》《精短小说报》《微型小说选刊》等众多报刊竞相争艳,共同营造出方兴未艾的小小说读写热潮。以写千把字的篇幅一试身手者,在专业与业余的写作者中一茬一茬涌现。社会各界对于当代小小说从发轫到兴盛繁荣之现象的热情关注,对于这一新兴文体的字数限定、审美态势、结构特征以及在艺术规律上的理论研究渐入佳境,无不昭示着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兴文体正在全方位崛起。

寻找、培育和积极引导稳定的读者群,实际上是为刊物确立一种定位。在办刊人眼里,作家作品只是原材料,刊物本身也只是一座加工厂,刊物操作的整个流程,就是把适宜于自己加工的原材料重新分拣、组合打磨成一种新产品投放到消费(读者)市场。这个过程必须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要体现产销对路的办刊理念。所以,所谓的刊物定位是一种风格,一种张扬的个性精神,一份执着和坚韧不拔的固守,是长久的无言期待和遵循。改刊为专业小小说期刊之后,《百花园》的定位是:海内外倡导小小说的标志性刊物,全方位展示当代小小说创作大观,适宜于社会各界阅读和珍藏。

2002年,“当代小小说庆典暨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评论家雷达曾撰文《小小说兴盛的原因分析》论及此事:“20年前,郑州的《百花园》杂志,仿佛受到天启一般,办了一期‘小小说专号’,刊登了孟伟哉、赵大年、南丁等人的30余篇小小说,这期杂志迅即销售一空。接着,《百花园》有意识地经营起小小说来了。那时还不可能引起文学界多大的关注,但它坚持把小小说品牌打下去。1985年创办《小小说选刊》,再次取得巨大成功。近年来,纯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一再滑坡、下跌,难以为继,而《小小说选刊》发行量居然飙升到了60万份之多。在文学边缘化的现在,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是事实,我们不妨将之称为‘《百花园》奇迹’。”

天启一般,诚哉斯言。小小说之树一在中原沃野落地生根,她的命运从此与阳光、雨露以及湿润的空气相连,与绿色园丁的科学剪裁相伴,她的血脉也与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此后不久,郑州又相继设立“金麻雀奖”,创办“小小说节”,“伊河路12号”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焦点。经过倡导者、编者、作者乃至读者的共同创造,小小说作为文学大家族的一个新品种,渐次被广大读者所共识,被文坛有识之士所认可,这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文学史的一种“变数”。小小说让一座城市沐浴在当代文化创建的光影里,如今也成为中原郑州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尽管她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百年树文,玉汝于成,小小说应时而生,应势而动,依然称得上是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