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的造字方式和读音来源

(2020-07-27 08:16:38)
标签:

历史

文化

 

不可小看这“子”,它与华夏文明起源密切相关,读音来源和原始本义中蕴藏着东方文明如何起源的秘密。

当初,周武王就是以“子”自称的。《尚书·周书》惟周王抚万邦……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又曰:予有臣三千……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这个小子即武王自称(少、小原本是同一字),古代游牧民族都有幼子继位习俗的缘故。

因为这个“子”一开始就与“王”同义,不是普通人可以自称的。例如,《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意思是说,殷商王族都属子氏”。《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这个“子”指周人的始祖“后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子墨衰绖。这个“子”指晋襄公他穿着黑色的丧服

 

“子”的造字方式和读音来源


殷墟出土的人形陶范,长有猴的脸,眼珠突出,还长有野猪才有的巨大鼻子,“子”是也!

 

“子”的造字方式和读音来源

  

他的胸前刻着一个”字,写法与金文“”完全一样。

 


在汉语词典中,你是找不到“子”原始本义的,解释都是“子的本义是幼儿”,这显然是错误的。现代汉语中,除了“天子”,这个“子”已经不是尊称,不仅可以指规格和气量之“小”,甚至还带贬义了,例如“贼子”“傻子”“小崽子”等。

只有在青藏高原上,在藏文化中,君王以“子”自称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例如,吐蕃时代,雅砻河谷北部有叫“秦瓦”的部族国家,王号叫作“达布那子”(stag bu sna gzigs)①,藏语本义是“虎人牛王”。

在那个文化中,君王以zi”自称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古藏语把“天珠”,一种带有眼睛图案的玉珠,叫作“zi”(གཟི་②,它被认为是由天地精华结合而成的神物,上面的眼睛藏语叫作“mi”(眯)。并且,在原始苯教中,这“zi”也用来泛指那些能不断转世再生的神灵。此外,这“zi”藏语中还有为威德、庄严、华美之义,就是没有“小”之义。

西藏考古中常常发现这种zi”,乃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象征。用某种永不朽坏的玉石或者某种凶猛的动物来象征某种神灵,就是原始苯教的一大显著特征。

仔细看看金文“子”,它由上部一个代表天珠的“○”,下部一个变了形的表示转世再生的“卐”组成,正是此种原始苯教观念的写照,那么,其读音从何而来就不言而喻了。

金文“子”的造字方式在明白地告诉我们,是先有苯教观念,而后有文字,而不是相反。认识到这一点太重要了,因为文明总是以一种文字的出现为标志的。

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入主中原,但他们其实是完全的同类。逸周书·克殷》:商王纣于商郊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厚以自焚……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销凡天智玉,武王则宝与同。意思是说,周武王把纣王尸身上得来的五个天智玉琰”据为己有,他也以此为宝。

这个天智玉琰”是典型的藏语名号,由两个近义词重叠而成,“玉琰yǎn就是“玉中之王”的意思,这个“天智”就指那种带有眼睛图案的玉珠。

商纣王选择赴火而死,是有原因的,因为商王族属于氐羌类游牧民族,他们有火葬习俗。《荀子·大略》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意思是说,氐羌之类都以征战为生,都是不怕死的,怕只怕死后自己的尸体没被焚烧,这样灵魂就不能借着烟火上达天庭了。

商纣王赴死前,周身佩以天“zi”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子氏”的观念。周人与商人都“天珠”为神灵、为宝物、为君王自称,这在告诉我们,他们应该有共同的来源地,都可能是从青藏高原上一步步迁徙下来的,遵循着同一个“先依附后取代”,最后入主中原的行为规则。

 

  

附图:


“子”的造字方式和读音来源

西藏苯教古寺塔波寺壁画中的大神菩萨们


“子”的造字方式和读音来源

他们的脖子上都挂着用天珠玉串起来的项链

 


注释:

①②古藏文多异写,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年轻的拼音文字,统一的拼写规则出现得比较迟,加之西藏的地域极为广阔,方言差异很大,这使得同一个词汇常常有多个拼写方式,但读音是相同的。敦煌藏文献中,同一个词汇甚至在同一页的上下文中,写法就不同了,故词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