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语与雅言古字的对应关系(之二)

(2016-05-08 17:25:14)
标签:

藏语

雅言

藏语与雅言古字的对应关系(之二)

徐江伟

 

笔者以为,是古羌藏语构成了汉字(普通话)历史层次中的最底层,因为有太多雅言古字能与今天藏语口语音义兼合地对应起来,藏语含义就是这个古老汉字的原始本义。继续举例说明:

 

 ,古帝名,会意字,从垚,从兀,意为土高,高耸而突出,本义就是“高”。《风俗通·皇霸》:“尧者,高也”。《白虎通·号》:“荛也,至高之貌”。

问题是汉语口语中不用,不见有人把高叫作“尧”的。

但藏语确是把“上”读作“也儿”(yar),常用的方位词,藏文小学一年级第一册中就出现了。藏语“上下”读作yar-mar(也儿·麦儿)。我们有理由推测帝尧部落说古代羌藏语。

满洲语上或高读作“叶赫”(yah)的,后缀音是-h而不是-r的缘故,词根一也!

  

古朝代名,商朝的另一个称谓。这个汉字有盛、多、大、长的意思。如《说文》:“殷,作乐之盛称殷”。《广雅》:“殷,大也、众也”。《诗·郑风·溱洧》:“士与女,殷其盈矣”。

藏语“ying”的本义是“长”,引申为大、多、盛的意思。他们喜欢以“天殷殷,地朗朗”之语形容天地神灵的伟大(藏语lang是“大”的意思)。

    藏语通常读作ying-bo,藏语词根单独拿出来必后缀一个虚词。推测“殷”这个朝代名也出自古羌藏语。

当然满语中也有这个词汇,满洲皇帝自称是 ying ejen kahan (殷尊可汗),满语意为“普天之尊,大地之王”。

  

(yù)的本义是做买卖。《国语·齐语》:“市贱鬻贵”。《左传·昭公十四年》:“鬻獄”。那么是什么语言把买卖叫“yu”呢?正是藏语!

藏语把“钱,银子”读作yu。在藏语是词根词,是没有词性的,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用作动词的时候就是“用银子买卖”的意思。

  

疓(nǎi),《康熙字典》:“疓 ,病也”。但汉语口语中没有这个词汇。

只有藏语把“病”叫“nai”。藏语“病人”:nad-ba(疓巴);看病(瞧大夫):nad-ba di (疓巴·底);头痛:guo nad(聝疓)。故“疓 ”必来自古羌藏语。

 

聝(guó),形声字,从耳,国声,本义是杀死的敌人以耳朵计数。这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共同习俗,战场上杀死敌人后,要割下敌人的左耳带回以领赏,因为携带头颅回去太不方便,一个左耳朵就代抵一个敌人头颅了。是什么语言把人头叫guo的呢?

藏语就是把人头叫“guo”的,藏语是指普通人、俗人的头颅。对于尊贵者的头颅就不能这样叫了,如喇嘛的头,就要叫“乌拉”了。

  

寍(níng),《康熙字典》收录了这个古字,并指出异写字是“㝕”。著名的《石鼓文》中就有这个字。《唐韵》:寍,奴丁切。《集韵》:寍,囊丁切。但对其本义,古籍是一概缺如。笔者推测,是因为“寍”的本义太可怕了,与儒家理论相抵触的缘故。

造字方式已经告诉我们,它原本指一种祭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带有“皿”的字符,无一例外都是祭祀礼器。

特别要注意的是,此“皿”上盛放着的是人的“心”!这说明它是一种盛放牲人心脏的祭器。异写字“㝕”也是用手(又)抓着一个心脏造型。

藏语“心脏”就读作“ning”。我们确有理由推测,这个古汉字是由说古羌藏语的人创造得出来的。

  

“乍”是“祚”的本字,就像“且”是“祖”的本字一样。金文“乍”也高度象形肋条肉。祚(zuo)的本义是肉,意为用肉来献祭祖先。古代帝王举行的这种祭礼叫“国祚”,所享祭的就是帝王的祖先。

正是这种对祖先祭礼构成了华夏文化的核心内容,以致整个华夏文化可用一个“祚”字来代表。

但汉语方言中不见有把肉叫“zuo”的,那它是从什么语言中来的呢?答案应该是古羌藏语。

至今藏语把肉叫作zuo,在藏语也是吃肉、享用的意思。与阿尔泰语词根词一样,藏语词根词也是没有词性的,既可以用作名词指吃的肉,也可以用作动词指吃肉这个动作。如藏语“饥饿”读作zuo-ba

此外,蒙古语把“祭肉”叫作“兀祚”(u-zuo),前缀了u音的结果,词根一也!


藏语与雅言古字的对应关系(之二)

首都博物馆藏楚国大墓中的漆木案俎,这个放置祭肉的“俎”被雕刻成了肋条肉的形状,就是对“祚”(胙)为何物最生动的诠释

 

辇(niǎn),古代指天子或贵人坐的车子,如:帝辇;凤辇。有时也泛指各种车辆,如《周礼·地官·小司徒》:“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

藏语是把车叫作nian的。在藏语“乘坐”叫“迪辇”(di-nian)。

  

迥(jiǒng)的本义是旅途、远行。如:迥远、迥辽、迥陌。但汉语口语不用。

藏语“旅途”读作“jiong”,在藏语属于口语用词。如藏语“旅店”就叫“迥康”(藏语房子叫作kang)。

 

爕(xiè),会意字,从言,本义是说话、用话语调解。《书·洪范》:“燮友柔克”,意为通过话语调和矛盾,化解冤仇。西周和晋国历史上就有以“爕”为名的帝王。从造字方式看,“爕”从火,从炎,以示说话的人具有某种神圣性。

藏语“说话”就读作“xie”(未来、过去时)。藏语“说话”通常读作“协巴”(xie-ba);“教训、教导”读作“拉燮”(rla-xie);“告别”(敬语)读作“燮避”(xie-bi

  

颂,雅言,本义是说话、说好听的话。

藏语“说话”(敬语)读作sòng (过去、命令),其所对应的正是这个古汉字的原始本义。

 

咏(yǒng),雅言,本义是唱、歌颂。汉语方言口语中不见有此词汇。

藏语“唱歌”就读作yong,读第四声。笔者推测它就是“咏”字的语言来源。

  

奏,雅言,本义是作乐,或依照曲调吹弹乐器。如:演奏、奏国歌、奏鸣曲、启奏。汉语口语不用。

藏语“作乐、用乐器伴唱”叫作zou,藏语“雀奏”(qia-zou)意为宣布、告示。

  

旭(xu),象形会意字,象形太阳才从山中出来的样子,本义是早晨。《说文》:“旭,日旦出貌”。《太玄·从》:“方出旭旭”。但汉语口语不见有此词汇。

藏语口语确是把“早晨”叫“xu”的,通常是读作“旭巴”(xu-ba)。可见“旭”来自古羌藏语。

  

在古人的传说中“年”是一种贪婪、凶恶的神灵,它后来为什么成了“一岁”的代称,古人也不清楚了。这说明“年”可能是一种外来神灵。

在藏语中nian是一种善于蛊惑人的凶魔,此魔喜欢听好话,高兴时也会赐福于人。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叫nian的神山,其中以“念青唐古拉”最为著名,笔者推测此“念”就是“年”的异写。

藏语“地狱”叫“念瓦”(nian-wa)。“疯子”叫“念巴”(nian-ba)。

  

囊(nang),雅言,本义是袋子。《诗·大雅·公刘》:“于橐于囊”。《说文》:小曰橐(tuó),大曰囊。

藏语确是把袋子叫nang的,藏人是游牧民族,他们自古习惯“于橐于囊”,把所有家当都装进袋子中,以便携带游牧。藏语“携带”读作“囊巴”(nang-ba)。

  

佑(侑),形声字,雅言,本义是保护、守护。但汉语口语不用。

藏语“守护、保护”确读作you。如藏语“护士”读作“娜儿·佑”。这“娜儿”是藏人对女孩的称谓。其构词方式虽是动宾结构,但语序是阿尔泰式的,动词“佑”放在了宾语“娜儿”的后面。

 

避,形声字,雅言,本义是“走开、离去”。

藏语走、去(敬语)读作bi,与“避”的本义契合。藏语“告别”读作“燮避”(xie-bi)。

  

倅(cuì)的本义是副手、同伴、手下。如:倅车就是副车,倅马就是备马。这“倅”是雅言用字,汉语口语不用。

但藏语“朋友”读作“倅巴”(cui-ba);“我们”读作:nga-cui;“你们”:ka-cui;“同学”:“洛倅”(藏语“学习”读作luo);“几个人”读作“卡倅”(ka-cui)。就是说在藏语“倅”是常用口语词汇。

满洲语“朋友”读作“古倅”(gu-cui),明显来自藏语。

 

期(ji

期(ji),意为后来、之后。期年,意为第二年。这是雅言用词。

藏语“第二年”就叫“jii”,在藏语也是“后来、之后”的意思。

  

荐的本义是重。《小尔雅》:“荐,重也。”荐举:用力推举,谓其重也。

荐羞:进献肴馔。荐新:每年谷物、瓜果初熟时的祭献。荐胙:给鬼神供奉肉食。所有这些“荐”都有含有供奉丰厚、重的意思。

藏语“重”就读作的jian,通常是读作jian-mo(标准注音是:r-jied-mo 读作:尔荐-莫)。

  

漱(shù),雅言,意为用水洗。《礼记·内则》:“咸盥漱”。“冠带垢,和灰清漱”。

藏语“洗涤、洗刷”就叫shu。如藏语把洗澡的地方叫shu-bo

 

雅,本义是美好。《毛诗序》:“雅者,正也。”

雅言:美好的语言;尔雅:近于美好;雅道:正道;雅音:美好之音;雅算,正确的决策;雅学:古代专指儒学。不过汉语口语中并不见有人把“好”叫作“ya”的。

藏语确是把好叫作ya的,你去听藏人间谈话,他们通常就是以“yaya!”来应答的,藏语意为“好!好!”。但藏文书面语“好”读作ya-bo。“不好”叫“雅卜·敏度”(min du是藏语否定词)。

笔者由此推测“雅”的语言源头只能在古羌藏语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