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东区:奥运原点(2011.08)

标签:
伦敦奥运旅游 |
分类: 商旅城市 |
文 ully
每个申办奥运的城市都必须给出一个“为什么”的理由,而伦敦交出的原因就是伦敦东区(East End)。“2012年留下的真正遗产,就是在未来20年内,举办奥运与残运的社区会和它们的邻近区域享有同样的社会与经济机遇。”在伦敦市议会向本刊提供的《聚合报告:奥运为主办社区留下的遗产》(Convergence:An Olympic legacy for the host boroughs)中,如是表述。
http://img.lotour.com/test/broadtour/201108/img625483_min.jpg
伦敦东区是个庞大的概念。理论上伦敦塔桥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可以称为伦敦东区,但不同区域的面貌千差万别。从金丝雀码头冷冰冰而宏伟的金融机构大楼,到格林威治充满节日色彩的O2体育馆,再到白教堂热闹的南亚裔移民露天市集,然后到施特拉福(Stratford)地区纵横交错的运河旧工业区与瓦平(Wapping)废弃的码头河岸,伦敦的历史演变无比壮阔地展现于眼前。只有走进伦敦东区,方能明白为何奥组委选择让伦敦获得这个机会。
熔炉
我对这片广阔地区的探索,始于作为东区门户的白教堂。从地铁站步出,伦敦西区随处可见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影踪难觅,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紧密相连的二战后建筑,外观平淡无奇。宽阔的人行道由于一个个以帆布搭就的小摊档变得拥挤无比,肤色黝黑的南亚裔面孔随处可见,他们拿着廉价手机,急速地说着仍然保留着口音的英语,头戴黑面纱、身穿黑大袍的穆斯林女士在卖蔬菜的摊档前仔细挑选当天的晚餐。混乱,但生气勃勃。
伦敦其中一段最广为人知的历史就发生在白教堂--这里是恶名远扬的开膛手杰克屠戮妓女的案发地。两百年过后,以肮脏和罪案频发闻名的白教堂区,变成了新移民的聚居地,以及,意想不到的,艺术区。
http://img.lotour.com/test/broadtour/201108/img625484_min.jpg
“艺廊自1901年就落成,是伦敦首个致力于推动现代艺术的场所。”白教堂艺廊(Whitechapel Gallery)的媒体关系经理Elizabeth Flanagan在这个艺廊二楼一个当前空置的会议室内对我说。尽管现代艺术朝圣者现在言必称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但这里才是起源。当初艺术赞助者决定于白教堂兴建艺廊,正是有感于该区的贫穷以及当地生活的灰暗,决定将最好的艺术作品带到该区,以免费开放的艺术为穷困者带来希望。一直以来白教堂艺廊最自豪的宗旨,就是无论参观者来自什么社会背景、有怎样的月入水平,都能免费进入。
白教堂艺廊正在举办著名摄影师Ian Barry的伦敦东区街头影像回顾展,这让我得以一窥社区的过去。在他的镜头下,无论是在救世军位于白教堂的收容所前等候的男人,还是在一个废车场的破车里用纸箱挡雨的老人,生活的艰难与迷惘如影随形。这些照片均摄于1970年代。
Ian Barry只是该艺廊影响力的证明之一。“毕加索、吉尔伯特与乔治(Gilbert & George)这些对当代艺术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均是在本艺廊进行首次英国范围内的公开展示。”Flanagan回忆说。
http://img.lotour.com/test/broadtour/201108/img625485_min.jpg
与此同时,伦敦东区的面貌也几经变迁。在1960-1970年代中期这里是犹太移民的天下,到1970年代末,孟加拉裔新移民又逐步进驻。“伦敦本身就是个大熔炉,但伦敦东区是最多元化的地区,我觉得这有助于产生艺术创作的火花,同时,这里的居民观念也更开放,每一种形式的艺术,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受众。”Flanagan说。一个注脚是,伦敦东区有32%-34%的人口是亚非裔,而在英国其它地区,非英国白人仅平均占2%。
这解释了为何在过去20年,伦敦东区涌现了大量新艺廊,保守估计超过160家,这些小型艺廊大部分位于白教堂以北的霍斯顿(Hoxton)与道斯顿(Dalston)街区。“与孟加拉裔新移民一道,新晋艺术家也在1970年代进驻这一带,毕竟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大多囊中羞涩,而东区的租金相对伦敦西区或中区便宜得多。”
如今,与白教堂地铁站相隔不远的Fenchurch街区,租金已升至极其昂贵的水平,这正促成不少当代的新晋艺术家继续向更东的方向转移阵地。不变的是,伦敦东区仍是孟加拉裔与伊斯兰教徒的大本营。
对此存疑的人可以继续前往Flanagan所提及的更北面的艺廊集中区。尽管在步出霍斯顿轻轨站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Geffrye博物馆充满英式市郊大宅风情的外观所吸引,但绕过一个街区后,清真寺的宣礼塔就出现在我面前;当我感觉腹中空虚时,忍不住走进一家出售最传统的英式快餐的小店,为我炸银鳕鱼的老板,又是一位南亚裔面孔。
http://img.lotour.com/test/broadtour/201108/img625486_min.jpg
溯源
沿着伦敦轻轨(London Overground)的线路一路向东南而行,可追溯伦敦东区更古老的过去。在罗德海特(Rotherhithe)轻轨站,一座外观奇异的博物馆出现在我面前。除了其仿如小型工厂般的外貌,其独特之处还在于这里保存着伦敦东区一段被遗忘的重要历史。
“小心你的头。”Robert Hulse打开一扇低矮的铁门时转身对我说。作为Brunel博物馆的管理员,他同意向我展示这里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当我走过一段工程架搭成的楼梯,眼睛逐渐习惯昏暗的灯光后,已身处一个至少三层楼高的圆柱形地下大厅底部。“欢迎来到世界第八大奇迹。”Hulse矜持地说。
这需要一点想象力:眼前所见的黑色剥落的墙体与天花,回复为漂亮光滑的象牙色,水晶吊灯柔和地映照着沿墙壁而建的旋转楼梯,拱顶上还饰有维多利亚风格的雕塑与壁画;穿着燕尾服的绅士们与戴着礼帽、盛装而至的女士们饶有趣味地观察着大厅的细微角落;被水泥封闭的通道重新打开,灯火通明,里面是一排排的商店,甚至也有表演走钢丝的中国女孩和算命的吉普赛女郎;喧闹的音乐与交谈声在恍如哥特式教堂的高耸回廊中此起彼伏。
“当这条地下隧道于1843年开通时,被称为奇迹一点都不为过,毕竟这是当时全球第一条横跨河道的隧道,宽阔的泰晤士河就在其上流淌,东印度公司每天为河道带来三千艘大船与数以万计的小船。”Hulse解释称,这令当年开凿隧道的公司打算以隧道来运输东印度公司在泰晤士河两岸间流转的巨量货物。但这家公司却苦于资金短缺,无法完成运货设施,导致隧道开通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变身横跨泰晤士河的地下商业区。
http://img.lotour.com/test/broadtour/201108/img625487_min.jpg
世事难料。抢劫与色情业的盛行最终令地下隧道变得臭名昭著,地下商店街也不得不关闭,最终隧道的所有者将隧道售予伦敦铁路。铁路公司随即将通行火车的隧道封闭,只留下如今黑色的大厅入口,第八大奇迹之名再亦难复。Hulse说:“罗德海特是与伦敦的码头区一道衰落的,这种破败状态在二战经历德军的闪电战后进一步加快,很多地方均被彻底废弃。”
与罗德海特相隔一站的瓦平就充斥着废弃码头。这些风格优雅的码头建筑群落要是放在澳洲或者美国,估计都会成为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但在漫长的过去,伦敦人对这整个区域熟视无睹。
我想起在告别Brunel博物馆时Hulse跟我说的话。他透露将谋求把博物馆的地下大厅改建为面向企业的MICE设施。“奥运也许能带给这个地区盼望良久的改变,谁知道呢。”
对未来信心十足的有奥运主场馆的设计师Rod Sheard。“市政规划已经意识到新设施与新建筑对于重建包括施特拉福在内的地区的重要性,根据我们的估算,即使只兴建小型的体育馆,每年也能吸引100万人前来观看赛事或者健身,而新出现的人流将为餐饮、零售业创造此前不存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