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吐司后遗症——看《吐司》有感

(2012-05-29 09:49:40)
标签:

杂谈

华夏心理咨询师导读:一个人早期的经历会对这个人成年后的婚姻恋爱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与目前心理学中精分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看《吐司》中,小男孩从童年跟继母争夺父亲的心,由此而成为美食家,最后出现性取向的不同而引起很多中国观众的不安。

http://images.psychcn.com/psychcn/2012/05/28/1707304fc3405282b9b.jpg

倬尔

一切事务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一切的人性根源总有其依据。小男孩的童年很悲惨,在“儿童对遗弃的恐惧”影响下,小男孩先去了母亲的保护,这个阴影一直在男孩的心里成了一种创痛。所以,小男孩对美食的喜爱既是对逝去母亲的依恋,也是害怕失去父亲,而拼着命在卖弄自己的厨艺,跟着继母进行厨艺大比拼,使劲浑身解数来获得父亲的心,不幸的是,小男孩的悲剧再次出现,以至于这个男人最后被美食撑死。

记得有人说过一句对婚姻很有影响的话,“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只需抓住男人的胃。”看《吐司》中美食的展现,正来自于这种力量,继母也是如此表现的,但她没想到她这样做激起了小男孩的对生存在父亲身边的恐惧——

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何其的大,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恰恰的说明了心理学诸多门派最终聚焦的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小男孩从小对同性懵懵懂懂的依赖,对异性的不接纳,一个来自于父亲的花匠,一个来自于继母。

心理咨询师根据心理学精分再次告诉我们:如果儿童依恋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得到改变,他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他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也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以至于电影的后半部分,一个陌生小伙子出现了。没有任何原因,任何的铺垫,仅仅是第二次见面,小伙子就把长大的他拉到树林里面来了一个浪漫的吻。同性恋情节其实是在他童年生活里隐藏太深的东西,没有突兀,也没有性格的裂变,只是随着心理成长的一个正常的结果,在国外容易表露出来,而在国内观众被人感觉到不舒服的就是这一点,因为不接纳,甚至被认为是罪孽。

实际上这个电影的因果关系也正在于此——他在取悦于父亲做美食的过程中,没想到成就了自己的未来,尽管他和父亲之间矛盾重重,但是“不管事情变得多糟,你都无法讨厌为你做吐司的人。一旦你咬穿酥脆的表皮,尝到柔软的面团、温暖又咸咸的奶油,你将永远沉溺在这美味中。”

人生就像烤吐司一样,平凡、却有无限的滋味,当人生不小心像做糟的一盘菜,向前行,烤片吐司,蓦然回首,那平凡的美味又点滴重回心头。“事情会好起来的……”一种信念始终激励他成功。


http://baoming.psychcn.com/content/12/05/28/1721574fc343ce0f6c2.shtml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http://weibo.com/3142228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