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我们身体里驻守的“内在父母”
(2011-07-12 16:44:57)
标签:
文化广州心理咨询师婚姻关系心理治疗师情感 |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就像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儿童”一样,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也都驻着你可能不知道的“内在父母”。
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本期专家 武文
心理学硕士,精神分析治疗师、高级心理治疗师
【1】
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在向心理咨询师形容他和太太的婚姻关系时,表示当自己发现到某些问题的时候非常震惊,甚至惊出一脊背的冷汗。
原因是这样的,前一段时间这位男士年迈的父母从老家过来广州他的家里小住,某天晚上全家人在看电视的时候,他母亲突然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对他父亲破口大骂。父亲很尴尬地小声和母亲争执着,这位男士看着父母的这种争执,突然间发现一个问题———他父母争吵的方式简直就是他和太太平时吵架的翻版。
他骤然感到自己太像爸爸,他们同样表现得懦弱、想要逃避,而他的太太则更像自己的母亲,暴戾和有着怪癖。
当他察觉到这一点时,他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只感觉到脊背爬满了冷汗,因为他和太太的婚姻现状与他父母相若———他的父母一辈子都在吵闹、一辈子都在说要离婚,他和太太也正面临着这样的状况。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这位男士的身体里便驻守着他的“内在父母”,在他的婚姻生活当中,他成为他“内在父亲”的化身。换句话说,正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出了一个像他母亲一样暴戾和怪癖的太太。再或者,他太太本身也是这样的性格———那么,他为何要找一个有如此怪癖和暴戾性格的女人做太太?他何以与这样的太太生活这么多年而不选择离开她?
【2】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的第二个例子是一位在商场上非常成功的女商人,她的妈妈一直是一位很强势的妈妈,所以导致了她的性格一直很反叛。
成年后,她发誓自己不要成为妈妈那样的人,要做一个温柔的好妈妈。可是当她自己成为一位妈妈之后,她却痛苦地发现自己对待女儿的态度乃至一举一动,都越来越像自己那强势的妈妈,在这种趋势之下自己和女儿的感情也越来越远。
她发现,她自己内心想的和做出来的往往是南辕北辙的状态,她不明白自己为女儿考虑得过多,超出了一个合理的度,于是很多原本出发点是为了女儿好的做法却变成了一种变相的控制和强势的表现形式,让女儿甚至连老公也觉得不堪忍受。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这位女士的内心,活跃的正是一位强势的母亲,她内心的这位“内在母亲”在无形中钳制着她的所思、所感以及所为。
【3】
第三个例子是一名博士生,他告诉心理咨询师,他28岁生日的那天下午,正在实验室做实验的他突然间感到心脏剧烈跳动,随之就全身大汗淋漓几乎窒息,被单位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可是经医生反复检查,却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这样的事情反复发作过好几次,他只能请假在家,不停地去医院做检查。
后来在一位他信任的医生建议下,选择了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他是一名遗腹子,母亲在怀孕之初,父亲便在某次意外中突然离世。母亲生下他之后一直再没有结婚。从他开始记事起,母亲就经常对他讲述父亲的很多往事,都是非常美好的记忆。
这个从未谋面的父亲形象一直伴随他长大,他的生活习惯几乎可以说跟他的父亲一模一样,他读的大学正是他父亲当年读的大学,专业也是与父亲相同的专业,毕业后他又考取了父亲生前曾经工作过的研究所……
他告诉心理咨询师,他谈了很多次恋爱,但是都不成功,因为在他眼中,没有哪个女孩子能够像他的母亲那样善解人意和包容他的个性,况且他自己也无法抛下母亲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其后在一次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他突然回忆起父亲去世的年龄正是27岁,这个未曾谋面的父亲其实一直活在儿子的身体里,虽然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甚至连父亲的面都没有见过,但是他通过这种认同的方式表达对未曾谋面却带给他生命的父亲最大的爱。同时他也成为母亲替代的“伴侣”,从而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亲密爱人和婚姻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他是一个无法和父亲分离的男人,“内在父母”不知不觉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
【4】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内在父母”,不知不觉地成为你的一部分。当我们说话的时候,铿锵有力、不容质疑;当我们感觉一些什么事的时候,就像是“内在父母”曾经拥有过的某种感觉,如无助、脆弱、恐惧、痛苦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在父母”存在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表达对父母的爱通常都会用忠诚、讨好的方式,依恋父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有所依赖。忠诚是爱父母的表达方式,但忠诚的方式却因人而异———有人选择认同父母的性格、有人选择和父母一样的伴侣、有人选择和父母相同的职业……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一个在心理上的与父母分离的准备,这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和过程,这种心理上的与父母分离,帮助我们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和父母不同或者和父母的期待不完全相同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内在父母”事实上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即不能很好地在心理上完成与父母的分离进而完成个体化的过程的成年人,或是因为父母太过自恋或脆弱,或是因为自身的不安全感,从而衍生出对父母过分认同、拥有和父母相同的感受或思维模式或用一些象征性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母的忠诚和不离不弃的种种情态。而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立发展的任务以及自己去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的目标却被搁置了。
【5】
没有完美的分离,正如没有完美的人生。我们的生命总是和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是没有完美的成长,我们的成长也总是和“内在儿童”有着不可分割的共生。然而,当我们的“内在儿童”或“内在父母”占据我们生命太多、太大的部分时,我们是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的,它如同一个大而无用的包袱,让我们无法在人生路上轻松前行。
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认清楚“内在父母”对我们自身意味着什么,同时也给予自己的“内在父母”一个尊重的位置,承认这个“内在父母”对自己生命的重要影响和支持。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来看,我们的“内在父母”事实上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待这个“内在父母”最大的好,就是发展属于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幸福。(来源:新快报)